吴语
拼音: | wú yǔ |
注音: | ㄨˊ ㄩˇ |
吴语的意思
词语解释:
又称江东话、江南话、江浙话、吴越语。
引证解释:
⒈ 泛指吴地方言。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刘真长始见王丞相,时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弹棋局,曰:‘何乃渹?’ 刘既出,人问见王公云何。
引刘曰:‘未见他异,唯闻作吴语耳。’”
宋梅尧臣《乘小舟访松山法聪上人》诗:“湿衣逢梵宫,有僧善吴语。”
明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书》:“虽然惧兄且以我吴人而吴语也。”
中国民间文艺社《<吴歌>前言》:“吴歌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它是我国吴语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实践中,用集体智慧和艺术才能所创造的一份极其珍贵的口头文学遗产。”
国语词典:
分布于江苏南部及浙江大部分的语言。其语音特点为:入声字喉塞音韵尾取消,古浊塞音必须清化,舌面音与卷舌音要注意分辨。
网络解释:
吴语 (中国吴越地区语言文化)
- 1、说浙江省除了庆元、龙泉以外都讲吴语,显然是有欠周详的。
- 2、里圈的人举起手里的钢条和棒球棍扑天盖地的砸来,吴语抬起左手的棒球棍,硬生生抗住,接着顺势一蹲,左手飞快的用匕首在一排脚上蜻蜓点水一般啄了一圈。
- 3、吴语,赫应辉就到喜峰你的门下如何?
- 4、本文集中讨论吴语遂昌话的后置成分。
- 5、同一个音类,北京话中是送气音,在吴语中却是如古代一样读浊音,这个情况可以和韵书韵图相印证。
- 6、从语音变调现象多寡的角度来看,南部吴语一般都表现得非常复杂。
字义分解
- 拼音wú
- 注音ㄨˊ
- 笔划7
- 繁体吴
- 五笔KGDU
- 五行木
1.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后扩展至淮河下游一带:吴钩(古代吴地出产的一种弯刀,后泛指锋利的刀剑)。吴越同舟(喻过去的仇人由于当前利害一致而成为朋友)。
2. 中国东汉末年三国之一:吴下阿蒙(喻原先学识粗浅的人)。
3. 泛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吴语。吴牛喘月(喻见到类似事物就胆怯害怕起来)。
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