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军
拼音:běi fá jūn
注音:ㄅㄟˇ ㄈㄚˊ ㄐㄨㄣ
词性: 名词

北伐军的意思

词语解释:

指北伐战争时期的国民革命军。

引证解释:

⒈ 指北伐战争时期的国民革命军。

郭沫若《北伐途次》小引:“在这儿所要叙述的是一九二六年北伐军进攻武昌时的事情。”

网络解释:

北伐军

  • 北伐军为中国国民党进行北伐战争的主力军队,正式名称为“国民革命军”,来源庞杂,初期分八个军,宁汉合流后到北伐结束前为四个集团军。1924年9月4日,孙中山组建北伐军,1924年9月3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召开第七次会议,孙中山、伍朝枢、瞿秋白、鲍罗廷出席,议决:发表北伐宣言,及大本营移驻韶关宣言,以“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北方军阀”为号召,进行北伐,联合卢永祥、张作霖“共抗直系”。4日,孙中山在广州组建北伐军。当日,孙中山在大元帅府召开筹备北伐会议,决定湘、赣、豫军全部参加北伐,滇粤军抽调一部随行;迁大本营于韶关,广州设留守府,任胡汉民为代大元帅兼广东省长;以谭延闿为北伐军总司令。
    • 1、匆匆上马的“北伐军们”几仗下来纷纷落马。

    字义分解

    • 拼音běi
    • 注音ㄅㄟˇ,ㄅㄟˋ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UXN

    [ běi ]

    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北方。北辰(古书指北极星)。北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北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国(指中国北部)。

    2. 打了败仗往回逃:败北。

    • 拼音
    • 注音ㄈㄚˊ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WAT
    • 五行

    (1)(动)砍:~树。

    (2)(动)攻打:讨~。

    • 拼音jūn
    • 注音ㄐㄩㄣ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PLJ
    • 五行

    (1)(名)军队:我~|陆~|八路~|解放~| 参~|裁~|生产大~|劳动后备~。

    (2)(量)军队的编制单位;一军辖若干师:第一~|敌人的兵力估计有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