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祀
拼音:bù sì
注音:ㄅㄨˋ ㄙˋ

不祀的意思

词语解释:

不祭祖先。

无人奉祀,比喻亡国或绝后。

引证解释:

⒈ 不祭祖先。

《孟子·滕文公下》:“葛伯放而不祀。”
赵岐注:“放纵无道,不祀祖先。”
《史记·周本纪》:“於是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

⒉ 无人奉祀,比喻亡国或绝后。

《左传·文公五年》:“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曰:‘ 皋陶、庭坚不祀忽诸。’”
晋卢谌《赠刘琨》诗:“夫差不祀,衅在胜齐。”
清戴名世《徐节妇传》:“徐氏之祸,可不谓烈哉!微节妇, 徐氏不祀矣!”

国语词典:

不能祭祀祖庙。比喻国祚无法传承、延续。

网络解释:

不祀

  • 解释: 1.不祭祖先。2.无人奉祀,比喻亡国或绝后。
  •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ㄅㄨˋ,ㄈㄡˇ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GII

    [ bù ]

    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 拼音
    • 注音ㄙˋ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PYNN
    • 五行

    祭祀。(名)殷代特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