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币
拼音: | fǎ bì |
注音: | ㄈㄚˇ ㄅ一ˋ |
法币的意思
词语解释:
法币
(1) 1935年以后,国民党政府发行的纸币,1948年为金圆券所代替
英
引证解释:
⒈ 由国家以法律赋予强制通用力的货币。特指国民党政府1935年11月实行币制改革后,法定由中央、中国、交通、中国农民四大银行发行流通的纸币。
引巴金《寒夜》九:“四磅奶油大蛋糕法币一千六百元。”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二:“只要把伪法币伪金圆券变成货,那一定赚钱。”
国语词典:
法律赋与强制通用的货币。如本位货币、辅币等。
网络解释:
法币
- 1、孙科政府的造币厂,夜以继日地印刷着面值百万的金圆券,以强制性手段兑换民间的黄金、光洋、法币和其他硬通货,以满足那些军中大佬们的逼债。
- 2、英镑当时正对美元贬值,也就连累法币跟着一同贬值。
- 3、但在当时抗日根据地里流通着的,不仅有法币,还有几省的地方流通券,以及各县自制的土票。
- 4、我刚到中国的时候,一美元可兑换蒋介石的法币七千元,现在涨到了三十万元。
- 5、鬼子占领区,兴日元、日本人发行的联银券和大洋,法币人家不认。
- 6、所谓币制改革,简单来说,即是以金圆券替代市场上流通的法币和东北流通券,人民所有黄金、白银、银币和外币,也必须限期兑换成金圆券。
字义分解
- 拼音fǎ
- 注音ㄈㄚˇ
- 笔划8
- 繁体法
- 五笔IFCY
- 五行水
(1)(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强制遵守的法律、指令、条例等行为规则的总称:宪~。
(2)(名)方法、方式:写~。
(3)(名)标准样子;可以模仿的:取~。
(4)(名)佛教的教义;也泛指佛教和道教的:~术。
(5)姓。
(6)(动)效法:~后王。
与法币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