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愦
拼音: | hūn kuì |
注音: | ㄏㄨㄣ ㄎㄨㄟˋ |
昏愦的意思
词语解释:
头脑昏乱;神志不清。
愚昧;糊涂。
引证解释:
⒈ 头脑昏乱;神志不清。
引《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荆公眼中垂泪道:‘适才昏憒之时,恍恍忽忽到一个去处,如大官府之状。’”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长亭》:“方昏憒间,忽闻妇人哭入。视之,则縗絰者长亭也。”
许杰《七十六岁的祥福》:“一时间他又震眩在恐怖的心境中。 平梅抬起头来,看见祥福的半昏愦的情形。”
⒉ 愚昧;糊涂。
引《东周列国志》第八七回:“甚矣, 公叔之病也,乃使我託国於卫鞅,又曰:‘不用则杀之。’夫鞅何能为?岂非昏憒之语哉?”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老妇昏憒,一时见利取此钱。”
聂绀弩《论万里长城》:“他就是那时候的,穷乡僻壤的三家村里,昏愦腐朽,愚昧顽固的冬烘学究。”
网络解释:
昏愦
- 1、温热之邪道传心包,心神被扰,则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心开窍于舌,心神被扰则舌蹇;热盛于内,阳气郁遏,不达四肢则肢厥;热盛波及营分,则舌红或降。
- 2、那夏口太守黄祖,老朽昏愦,目不识人,只知道任用亲信,中饱私囊。
- 3、昏愦之念!次日,康熙复召诸王及大臣,屡言于梦中见孝庄文皇后及孝诚仁皇后“颜色殊不乐”。
- 4、这时,他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形势,对清政府昏愦无能的当权者、主和派,愈加有了认识。
- 5、背后是昏愦胡涂的皇帝、屈杀忠良的权奸、嫉功妒能的言官;手下是一批饥饿羸弱的兵卒和马匹,将官不全,兵器残缺,领不到粮,领不到饷。
- 6、现今朝野昏愦,办事多为拖拉,理应月余揭晓,现在少不得百日也未可知。
字义分解
- 拼音hūn
- 注音ㄏㄨㄣ
- 笔划8
- 繁体昏
- 五笔QAJF
- 五行木
(1)(名)天刚黑的时候;黄昏:晨~。
(2)(形)黑暗;模糊:~暗|~黄|~花。
(3)(形)头脑迷糊;神志不清:~庸|~头~脑。
(4)(动)失去知觉:~厥|~迷。〈古〉又同“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