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yī qiū zhī hé |
注音: | 一 ㄑ一ㄡ ㄓ ㄏㄜˊ |
词性: | 成语 |
一丘之貉的意思
词语解释:
一丘之貉
(1) 同一个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引证解释:
⒈ 同一山丘上的貉。喻同类无所差别。今用于贬义。丘,亦作“邱”。
引《汉书·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颜师古注:“言其同类也。”
清吴伟业《偶成》诗之五:“今古一丘之貉,不知谁凤谁梟。”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宿迁县志》:“人情牟利,无孔不钻。志局书局同文,机器招商开矿,皆一邱之貉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记江西袁州乡民暴动事》:“其起事之原因,官绅互相推诿。实则一邱之貉,殊途同归。”
鲁迅《准风月谈·中国文坛的悲观》:“增加混乱的倒是有些悲观论者,不施考察,不加批评,但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论调,将一切作者,诋为‘一丘之貉’。”
亦省作“一丘貉”。 清江湜《雪亭邀余论诗,即为韵语答之》:“五六百年来,作者少先觉,工拙虽自殊,要是一丘貉。”
章炳麟《西归留别中东诸君子》诗:“新耶復旧耶,等此一丘貉。”
国语词典:
同一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同样低劣,并无差异。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一丘之貉
- 1、何须多费唇舌解释,摆明的,你们就是一丘之貉。
- 2、那两个人交情这么我不惊讶,他们是一丘之貉嘛。
- 3、小明和小李真是一丘之貉!
- 4、黄世仁和穆仁智是一丘之貉,一个是满嘴仁义道德,一个张牙舞爪欺负穷人,没有一个东西。
- 5、你不用再狡辩了,你和盗匪根本就是一丘之貉。
- 6、梁山泊汉在官府来看,都是一丘之貉。
字义分解
- 拼音yī
- 注音ㄧ
- 笔划1
- 繁体一
- 五笔GGLL
-
(1)(数)数目;最小的正整数。
(2)(形)同一:~视同仁|咱们是~家人|咱们~路走|这不是~码事。
(3)(形)另一:番茄~名西红柿。
(4)(形)全;满:~冬|~生|~路平安|~屋子人|~身的汗。
(5)(形)专一:~心~意。
(6)(副)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
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歇|笑~笑。
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歇~歇|笑~笑。
c)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
(7)(副)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结果):~跳跳了过去|~脚把它踢开。
(8)(副)一旦;一经:~失足成千古恨。
(9)(助)〈书〉用在某些词前加强语气:~何速也|为害之甚;~至于此!
(10)(名)初次,第一次。
- 拼音qiū
- 注音ㄑㄧㄡ
- 笔划5
- 繁体丘
- 五笔RGD
- 五行木
(1)(名)小土山;土堆:荒~|沙~|坟~|~子。
(2)(动)浮厝:先把棺材~起来。
(3)(量)水田分隔成大小不同的块;一块叫一丘:一~田。
(4)姓。
- 拼音zhī
- 注音ㄓ
- 笔划3
- 繁体之
- 五笔PPPP
- 五行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与一丘之貉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