钲鼓
拼音: | zhēng gǔ |
注音: | ㄓㄥ ㄍㄨˇ |
钲鼓的意思
词语解释:
1.钲和鼓。古代行军或歌舞时用以指挥进退﹑动静的两种乐器。 2.并称以言兵事。
引证解释:
⒈ 钲和鼓。古代行军或歌舞时用以指挥进退、动静的两种乐器。
引《汉书·平帝纪》:“遣执金吾候陈茂假以鉦鼓,募汝南、南阳勇敢吏士三百人。”
《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每拜跪,节以鉦鼓……歌已,俯伏,鉦作,復揖舞。”
金师拓《游同乐园》诗:“可怜欢乐极,鉦鼓散云和。”
姚华《曲海一勺·骈史下》:“或壮丽而为江山,或喧闐而为鉦鼓。”
⒉ 并称以言兵事。
引《汉书·东方朔传》:“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鉦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
国语词典:
古代行军时,击鼓表前进,敲钲表停止。故用钲鼓比喻军事。
网络解释:
钲鼓
字义分解
- 拼音zhēng,zhèng
- 注音ㄓㄥ,ㄓㄥˋ
- 笔划10
- 繁体鉦
- 五笔QGHG
- 五行金
zhēng
1. 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做的,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zhèng1. 化学元素“镄”的旧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