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运
拼音:zhī yùn
注音:ㄓ ㄩㄣˋ

支运的意思

词语解释:

代漕运方式之一。

引证解释:

⒈ 明代漕运方式之一。 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征调南粮,改海运为河运。在淮安、徐州、临清等地设仓收囤,由官军分成淮安到徐州、徐州到德州、德州到通州 (今北京市通县 )等段,节节接运,名为支运。每年四次,运粮三百余万石。 宣德六年(1431年)改行兑运。一说,支运包括支粮和运粮两个方面,指从前一粮仓支出税粮,运往后一粮仓。运军从各仓支出的粮,不必即当年该仓的进仓粮;当年各仓的进仓粮,不必即供当年运军支出运输。参阅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 唐文基《明代漕粮“支运”考辨》。

《明史·食货志三》:“自成祖迁燕,道里辽远,法凡三变。初支运,次兑运、支运相参,至支运悉变为长运而制定。”

网络解释:

支运

  • 支运是明代漕运方式之一。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 会通河与江淮河道都已修通,漕粮于是停止海运,改为河运。并在河道沿线的淮安、徐州、临清等地设仓,各地漕粮由民间运交就近仓口,然后由官军分成淮安至徐州,徐州至德州,德州至通州 (今北京市通县) 等段。分段输送,接运至京师(今北京) ,名为支运。每年4次,运粮300余万石。但不久又采用民运之法。宣德六年 (公元1431年) 又改为兑运。
  • 字义分解

    • 拼音zhī
    • 注音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FCU
    • 五行

    [ zhī ]

    1. 撑持,伸出,竖起:支撑。支援。体力不支。

    2. 受得住:乐不可支。

    3. 领款或付款:支付。

    4. 调度,指使:支使。支应。支着儿。

    5. 附属于总体的一个部分:总支。支流。支离。

    6. 〔地支〕历法中用的十二个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7. 量词:一支笔。

    • 拼音yùn
    • 注音ㄩㄣˋ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FCPI
    • 五行

    (1)(动)运动。

    (2)(动)搬运;运输。

    (3)(动)运用。

    (4)(Yùn)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