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药
拼音:xíng yào
注音:ㄒ一ㄥˊ 一ㄠˋ

行药的意思

词语解释:

1.常行之药,普遍有效的药物。 2.魏晋南北朝士大夫喜服一种烈性药(五石散)以养生,服药后漫步以散发药性,谓之"行药"。延至唐代,馀风犹存。 3.泛指服养生药后散步以散发药性。 4.因病服药之后,漫步以散发药性。

引证解释:

⒈ 常行之药,普遍有效的药物。

《墨子·非攻中》:“万人食此,若医四五人得利焉,犹谓之非行药也。”
孙诒让间诂:“苏云:‘食者多而利者少,则非常行之药。’”

⒉ 魏晋南北朝士大夫喜服一种烈性药(五石散)以养生,服药后漫步以散发药性,谓之“行药”。延至唐代,馀风犹存。

《北史·邢峦传》:“孝文因行药至司空府南,见峦宅,谓峦曰:‘朝行药至此,见卿宅乃住。’”
唐钱起《蓝田溪杂咏》诗之二:“有时行药来,喜遇归山客。”

⒊ 泛指服养生药后散步以散发药性。参见“行散”。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秋日田园杂兴》诗之一:“斜日低山片月高,睡餘行药绕江郊。”
清金农《樊口西郊行药》诗:“谁识地隐人,时来一行药。”

⒋ 因病服药之后,漫步以散发药性。

《文选·鲍照<行药至城东桥>诗》刘良题注:“照因疾服药,行而宣导之。”
唐元稹《春病》诗:“望山移坐榻,行药步墙阴。”
清钱谦益《病榻消寒杂咏》诗之四一:“行药每于参礼后,安禪只在墓田中。”

国语词典:

魏晋南北朝人好服五石散,服药后,须行走使药力散发开来,故称为「行药」。也作「行散」。

网络解释:

行药

  • 行药(xínɡ yào),汉语多义词。一指常行之药,普遍有效的药物;二指古代养生者服养生药后散步以散发药性;三谓因病服药后,散步以运行药能。详见正文。
  • 字义分解

    • 拼音háng,xíng
    • 注音ㄏㄤˊ,ㄒㄧㄥˊ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TFHH

    • 拼音yào
    • 注音ㄧㄠˋ
    • 笔划9
    • 繁体
    • 五笔AXQY
    • 五行

    (1)(名)治病、治病虫害的物品。

    (2)(名)某些有化学作用的物质:火~|炸~。

    (3)(动)〈书〉用药治疗:不可救~。

    (4)(动)用药毒死:~老鼠|~虫子。

    (5)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