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
拼音:shì zú
注音:ㄕˋ ㄗㄨˊ

士族的意思

词语解释:

1.世族。
2.是中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

引证解释:

⒈ 世族。 东汉以后在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形成的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享有特权。士族制度于南北朝时最盛,至唐末渐趋消亡。

《晋书·许迈传》:“许迈字叔玄,一名映,丹阳句容人也。家世士族,而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北史·裴让之传》:“杨愔每称叹曰:‘ 河东士族,京官不少,唯此家兄弟,全无乡音。’”
《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晋王下教置百官,於四镇判官中选前朝士族,欲以为相。”

⒉ 泛指读书人,士类。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近在并州,有一士族,好为可笑诗赋。”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朱滔括兵,不择士族,悉令赴军。自閲於毬场,有士子容止可观,进趋淹雅。 滔召问之曰:‘所业者何?’曰:‘学为诗。’问:‘有妻否?’曰:‘有。’即令作寄内诗,援笔立成。”

国语词典:

南北朝重门阀,缙绅之家,自成一特殊阶级,以别于庶民,称为「士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皆享有特权。

词语翻译

英语
land-owning class, esp. during Wei, Jin and North-South dynasties

网络解释:

士族

  • 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世族有春秋时期的晋国六卿(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几大世家(琅琊王氏 陈郡谢氏 陈郡袁氏 兰陵萧氏) 隋唐时期的五姓七望(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 1、桑植的爷爷为人刚正不阿,喜欢打抱不平,虽是士族,对待平民百姓却很和善。
    • 2、而这时,又恰逢兖州士族,天下名士边让出口成脏的侮蔑曹操,曹操一气之下,下令将边让抓起来。
    • 3、在关陇贵族集团取得对寒族官僚势力第一回合的胜利之后,需要突出门阀士族的地位。
    • 4、这种情形无论是在官吏士族,还是布衣黔首们看来,都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现象。
    • 5、依附于邓家士族当了一名家丁,原本很知足的他期望着平平安安的过上一辈子,靠那微薄的月利贴补一下父母。
    • 6、此时天尚未亮,在五艘巨舰的灯炷映照下,天上星月黯然失色,似在显示他宇文阀的兴起,使南方士族亦失去往日的光辉。

    字义分解

    • 拼音shì
    • 注音ㄕˋ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FGHG
    • 五行

    (1)(名)古代指未婚的男子。

    (2)(名)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

    (3)(名)士人:~农工商。

    (4)(名)军人:~气。

    (5)(名)军人的一级;在尉以下:上~|中~|下~。

    (6)(名)指某些种技术人员:护~|医~。

    (7)(名)对人的美称:女~|烈~。

    (8)(名)姓。

    • 拼音
    • 注音ㄗㄨˊ
    • 笔划11
    • 繁体
    • 五笔YTTD
    • 五行

    (1)(名)家族

    (2)(名)古代的一种酷刑;杀死犯罪者的整个家族;甚至他母亲、妻子等的家族:~刑。

    (3)(名)种族;民族:汉~。

    (4)(名)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水~|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