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热
拼音:nèi rè
注音:ㄋㄟˋ ㄖㄜˋ
词性: 名词

内热的意思

词语解释:

谓内心忧煎焦灼。

谓人体阴阳不协,虚火上亢。

引证解释:

⒈ 谓内心忧煎焦灼。

《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成玄英疏:“诸梁晨朝受詔,暮夕饮冰,足明怖惧忧愁,内心燻灼。询道情切,达照此怀也。”
唐李贺《长歌续短歌》:“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罗惇曧《文学源流》:“老言无为,而庄言内热,无为则纯归自利,内热则冷於救人。”

⒉ 谓人体阴阳不协,虚火上亢。

《左传·昭公元年》:“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
宋苏轼《小圃五咏·地黄》:“愿餉内热子,一洗胸中尘。”
《红楼梦》第八四回:“妞儿一半是内热,一半是惊风。”

国语词典:

病名。中医指人体阴阳不协,虚火上升。

网络解释:

内热 科普中国

  • 内热也叫内火,中医证名。又称为“火热内生”。指体内脏腑阴阳偏胜之热。宜辨虚实。常见症状为胸中烦热,午后潮热,五心发热,口苦,溲赤等。有阳虚和阴虚之分,如《明医杂著》卷一记述:“内伤发热,是阳气自伤不能升达,降下阴分而为内热,乃阳虚也,故其脉大而无力,属肺脾;阴虚发热,是阴血自伤不能制火,阳气升腾而为内热,乃阳旺也,故其脉数而无力,属心肾。“
    • 1、平素有内热的人,多表现为口舌生疮、口干咽痛、面部痤疮、便秘尿黄、眼角红赤、鼻子出血、食欲下降、心烦易怒等症。
    • 2、他深沉内敛,不苟言笑;他外冷内热,用情专一,他是冷枫。
    • 3、如果东西堆放一起,会造成外冷内热,就会消耗更多的电量。
    • 4、所以我们有“穷年思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肺腑感叹,所以我们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气质,所以我们有“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文化人格。
    • 5、金云越跑越累,俏舌吐了又吐,就差没把舌头直接晾在嘴外以散体内热血腾沸。
    • 6、炉体采用独特的二次和上吸式火口设计,炉内热火均衡穿透性强。

    字义分解

    • 拼音nèi,nà
    • 注音ㄋㄟˋ,ㄋㄚˋ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MWI
    • 五行

    nèi

    1. 里面,与“外”相对:内部。内外。内定。内地。内阁。内行(háng )。内涵。

    2. 称妻子或妻子家的亲戚:内人。内亲。内弟。

    3. 亲近:内君子而外小人。

    1. 古同“纳”,收入;接受。

    • 拼音
    • 注音ㄖㄜˋ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RVYO
    • 五行

    (1)(形)物体内部分子不规则运动放出的一种能。

    (2)(形)温度高;感觉温度高:~水|趁~打铁|三伏天很~。

    (3)(动)使热;加热(多指食物):把饭菜~一下。

    (4)(形)生病引起的高体温:发~|退~。

    (5)(形)情意深厚:~心肠儿。

    (6)(形)形容非常羡慕或急切想得到:眼~|~中。

    (7)(形)很受人欢迎的:~货。

    (8)(形)放射性强:~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