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
拼音:yī wěi
注音:一 ㄨㄟˇ

一苇的意思

词语解释:

《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引证解释:

⒈ 后以“一苇”为小船的代称。

《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孔颖达疏:“言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苇也。”
《三国志·吴志·贺邵传》:“臣闻否泰无常,吉凶由人, 长江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苇可航也。”
宋苏轼《游武昌寒溪西山寺》诗:“今朝横江来,一苇寄衰朽。”
明刘基《旅兴》诗之一:“那无一苇航,繁念空悠悠。”
清林则徐《中秋炮台眺月》诗:“日午潮回擢东指,顺流一苇如轻鸥。”

国语词典:

一束苇草。

网络解释:

一苇

  • 一苇:汉语词语
  • 一苇:冰心儿童文学奖得主、乡村教师
  • 一苇 (汉语词语)

  • 一苇是一个词语,拼音是yī wěi,释义为心存善念行有善举。
  •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
    • 笔划1
    • 繁体
    • 五笔GGLL

    (1)(数)数目;最小的正整数。

    (2)(形)同一:~视同仁|咱们是~家人|咱们~路走|这不是~码事。

    (3)(形)另一:番茄~名西红柿。

    (4)(形)全;满:~冬|~生|~路平安|~屋子人|~身的汗。

    (5)(形)专一:~心~意。

    (6)(副)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

    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歇|笑~笑。

    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歇~歇|笑~笑。

    c)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

    (7)(副)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结果):~跳跳了过去|~脚把它踢开。

    (8)(副)一旦;一经:~失足成千古恨。

    (9)(助)〈书〉用在某些词前加强语气:~何速也|为害之甚;~至于此!

    (10)(名)初次,第一次。

    • 拼音wěi
    • 注音ㄨㄟˇ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AFNH
    • 五行

    (名)一种草本植物多生长在水边;茎有节而中空;可用来造纸或编席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