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
拼音:míng zi
注音:ㄇ一ㄥˊ ㄗˋ
词性: 名词

名字的意思

词语解释:

名字míng zi

1.  人的称号。古人不仅有“名”,而且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并取“字”

name;

2.  事物的名称。

一所学校的名字。

引证解释:

⒈ 人的名与字。

《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
孔颖达疏:“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楚辞·刘向<九叹·逢纷>》:“齐名字於天地兮,并光明於列星。”
王逸注:“谓名平字原也。”
《北史·陆俟传》:“初, 爽之为洗马,常奏文帝云:皇太子诸子未有嘉名,请依《春秋》之义,更立名字。”
《说文解字·又部》“叚” 清段玉裁注:“古多借瑕为叚。 晋士文伯,名匈,字伯瑕 ; 楚阳匈,郑駟乞,皆字子瑕。古名字相应,则瑕即叚也。”

⒉ 指姓名。

唐窦梁宾《喜卢郎及第》诗:“手把红笺书一纸,上头名字有郎君。”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假若需要立纪念碑的话,让我把带火扑敌和用刺刀跟敌人拚死在一起的烈士们的名字记下吧。”

⒊ 名称;名号。

《东观汉记·马援传》:“天下反覆自盗名字者,不可胜数。”
《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又有金银校具,锦绣诸帽数十种,各有名字。”
宋叶适《上光宗皇帝札子》:“唐自天寳之后,大乱相乘,盗窃名字、跨据藩镇者接踵。”
丁玲《母亲》:“因为是条很小的溪流,又不顺着大道,就没有什么人留心它,名字更是没有一定的。”

⒋ 命名;称其名。

《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帝内传》:“﹝夫人﹞服青霜之袍,云彩乱色,非锦非绣,不可名字。”

⒌ 犹名誉;名声。

《汉书·陈遵传》:“竦博学通达,以廉俭自守,而遵放纵不拘…… 哀帝之末,俱著名字,为后进冠。”
五代齐己《答陈秀才》诗:“他年立名字,笑我老双林。”
宋苏轼《省试宗室策问》:“罢朝请而走郡县,释膏粱而治簿书者,固不为少,然名字暴著,可以追配古人者,盖未之见焉。”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四:“时粤中有北田五子,亦称五先生……皆以声应气求,相从讲学,有名字於世。”

⒍ 即名词。

清马建忠《马氏文通·名字》:“名字所以名一切事物者,省曰‘名’。”

国语词典:

姓与名。

词语翻译

英语
name(of a person or thing)​, CL:
德语
Name
法语
nom

网络解释:

名字 (汉语词语)

  • 姓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还有小名、别名、绰号、乳名等。广义的姓名包括公民的姓氏和名字以及法人和非法人团体的名称;狭义的姓名仅指公民的姓氏和名字。为名和字的合称。在中国古代,名、字分开使用。今合称“名字”,则指姓名或名。
  • 名字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 1、我在入团申请表上填写了自己的名字
    • 2、他帮助了我,我甚至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 3、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
    • 4、妈妈常把影歌星的名字张冠李戴,弄得我们啼笑皆非。
    • 5、早晨,妈妈轻轻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叫我起床。
    • 6、我真是鬼迷心窍了,怎么连他的名字都忘了呢!

    字义分解

    • 拼音míng
    • 注音ㄇㄧㄥˊ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QKF
    • 五行

    [ míng ]

    1.人或事物的称谓:名字。名氏。名姓。名义。名分(fèn )。名堂。名落孙山。名存实亡。

    2.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3.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名,行骗钱之实。

    4.叫出,说出:不可名状。

    5.声誉:名誉。名声。名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名噪一时。名过其实。

    6.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名人。名士。名师。名将(jiàng )。名医。名著。名流。名言。名胜。名剧。

    7.占有:不名一文。

    8.量词,用于人:三名工人。

    • 拼音
    • 注音ㄗˋ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PBF
    • 五行

    (1)(名)文字:~调|~汇|~谜|~面|~模|~目|~幕|~盘|~形|~样|~义|~音|~母|~里行间|~斟句酌。

    (2)(名)(~儿)字音:咬~儿。

    (3)(名)字体:篆~|草~。

    (4)(名)书法的作品:~画。

    (5)(名)字眼;词:词典中没有这个~。

    (6)(名)(~儿)字据:立~为凭。

    (7)(名)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诸葛亮~孔明。

    (8)(名)旧时称女子许配:待~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