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shì shù |
注音: | ㄕˋ ㄕㄨˋ |
士庶的意思
词语解释:
士族和庶族。
引证解释:
⒈ 士人和普通百姓。亦泛指人民、百姓。
引《管子·大匡》:“君有过,大夫不諫;士庶人有善而大夫不进,可罚也。”
《司马法·天子之义》:“天子之义必纯取灋天地,而观於先圣;士庶之义必奉於父母,而正於君长。故虽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
《宋书·王弘传》:“诸议云士庶缅絶,不相参知,则士人犯法,庶民得不知。若庶民不许不知,何许士人不知?”
唐元稹《阳城驿》诗:“我实唐士庶,食唐之田畴;我闻天子忆,安敢专自由。”
清方苞《读<经解>》:“学者循诵《易》、《诗》、《书》、《春秋》之文,而虚言其义,有得有失,一如记所称。而《礼》则湮沉残缺,每至郊庙大议,众皆冥昧而莫知其原。閭阎士庶,丧祭宾婚,荡然一无所守,而竞於淫侈。”
⒉ 士族和庶族。
引《宋书·恩倖传论》:“周汉之道,以智役愚,臺隶参差,用成等级; 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
南朝梁沉约《奏弹王源》:“风闻东海王源,嫁女与富阳满氏 ……窃寻璋之(满璋之 )姓族,士庶莫辨。”
《南史·王球传》:“时中书舍人徐爰有宠於上,上尝命球及殷景仁与之相知。 球辞曰:‘士庶区别,国之章也。臣不敢奉詔。’上改容谢焉。”
国语词典:
士人和百姓,亦泛指人民。
网络解释:
士庶
字义分解
- 拼音shì
- 注音ㄕˋ
- 笔划3
- 繁体士
- 五笔FGHG
- 五行金
(1)(名)古代指未婚的男子。
(2)(名)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
(3)(名)士人:~农工商。
(4)(名)军人:~气。
(5)(名)军人的一级;在尉以下:上~|中~|下~。
(6)(名)指某些种技术人员:护~|医~。
(7)(名)对人的美称:女~|烈~。
(8)(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