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
拼音: | qín qiāng |
注音: | ㄑ一ㄣˊ ㄑ一ㄤ |
词性: | 名词 |
秦腔的意思
词语解释:
秦腔
(1) 流行于中国西北各省的地方戏曲剧种,由陕西、甘肃一带的民歌发展而成的,是梆子。腔的一种。也叫“陕西梆子”。泛指北方用梆子腔演唱的剧种
英
引证解释:
⒈ 戏曲剧种。俗称梆子,流行于陕西以及邻近各省的部分地区。西北地区本属古秦地,故名秦腔。音调激越高亢,节奏鲜明,善于表现悲壮、激昂和凄楚的情感。
引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封台》:“咸丰以后,专重二簧,近则并重秦腔。秦腔者,即俗所谓梆子腔也。”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十二章:“生宝很喜欢有万心宽体胖,和谁都能说笑、打闹,撅起屁股拉屎的时候,还唱着那么几句很不内行的秦腔。”
国语词典:
一种流行于西北各省区的板腔体剧种。在同州梆子的基础上,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而成 为秦腔。
词语翻译
英语
德语
法语
网络解释:
秦腔 (中国传统戏剧剧种)
- 1、现在的秦腔也是吹腔衍变来的。
- 2、秦腔在陕西、甘肃、青海三地特别流行。
- 3、乾隆四十四年秦腔演员魏长生自四川进京,以《滚楼》一剧名动京师,京腔大为减色,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
- 4、我在兰州大学任教期间,晚上常常在东方红广场站上几个小时听秦腔。
- 5、秦腔改编传统剧《赵锦棠》,是由著名编剧梁波根据《朱痕记》改编而来。
- 6、发挥了秦腔艺术的激昂慷慨,又注重抒发感情的特长,于激愤中委婉曲折,于悲壮中动人情怀。
字义分解
- 拼音qín
- 注音ㄑㄧㄣˊ
- 笔划10
- 繁体秦
- 五笔DWTU
(1)(名)周朝国名;在今陕西中部;甘肃东部。
(2)(名)朝代;公元前221-公元前206;秦始皇嬴政所建。
(3)(名)指陕西和甘肃。特指陕西。
(4)(名)(Qín)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