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司
拼音:gǔ sī
注音:ㄍㄨˇ ㄙ

鼓司的意思

词语解释:

宋代官署名。掌臣民章奏。

引证解释:

⒈ 宋代官署名。掌臣民章奏。 宋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二:“太宗皇帝淳化三年五月辛亥,詔置理检司,以钱若水领之。其后改曰登闻院,又置鼓於禁门外,以达下情,名曰鼓司。

真宗景德四年五月戊申,詔改鼓司为登闻鼓院。”

网络解释:

鼓司

  • 官署名。宋初,立登闻鼓于禁门外,士民有事可击鼓申诉,先以宦官,后以朝官主管,称鼓司。景德四年(1007),改称登闻鼓院。
  •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ㄍㄨˇ
    • 笔划13
    • 繁体
    • 五笔FKUC
    • 五行

    (1)(名)(~儿)打击乐器;多为圆桶形或扁圆形;中间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铜~|手~|大~|花~。

    (2)(名)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石~|蛙~|耳~。

    (3)(动)使某些乐器或东西发出声音;敲:~琴|~掌。

    (4)(动)用风箱等扇(风):~风。

    (5)(动)发动;振奋:~动|~励|~舞|~起勇气|~足干劲。

    (6)(动)凸起;涨大:他~着嘴半天没出声|口袋装得~~的。

    • 拼音
    • 注音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NGKD
    • 五行

    (1)主管。

    (2)(动)主持、操作。

    (3)(名)一级机关内一部门。

    (4)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