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戚
拼音:gān qī
注音:ㄍㄢ ㄑ一

干戚的意思

词语解释:

1.指征战。
2.亦作“干鏚”。盾与斧。古代的两种兵器。亦为武舞所执的舞具。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干鏚”。盾与斧。古代的两种兵器。亦为武舞所执的舞具。

《诗·大雅·公刘》:“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啟行。”
毛传:“戚,斧也。”
郑玄笺:“干,盾也。”
《礼记·乐记》:“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孔颖达疏:“干,盾也;戚,斧也。武舞所执之具。”
晋陶潜《读<山海经>》诗之十:“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唐褚亮《祭方丘乐章·舒和》:“玉币牲牷分荐享,羽旄干鏚递成容。”

⒉ 指征战。

《魏书·邢峦传》:“未有捨干戚而康时,不征伐而混一。”
《南史·梁纪下》:“然先王文武递用……而帝留心俎豆,忘情干戚,溺於释教,弛於刑典。”
唐李昂《从军行》:“欲令塞上无干戚,会待单于繫颈时。”

国语词典:

盾和板斧。

网络解释:

干戚

  • 干戚,干,盾牌;戚,大斧。《山海经·海外西经》:炎帝败于阪泉,近臣刑天一直伴随左右,居于南方。刑天不甘心失败,手执利斧和盾牌,直杀上中央天帝的宫门之前。黄帝亲自披挂出战,双方杀得天昏地暗。刑天不敌,被黄帝斩下头颅埋在常羊山里。没了头颅的刑天再次站起,以两个乳头作眼睛,肚脐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战斗不止。
  • 字义分解

    • 拼音gān,gàn
    • 注音ㄍㄢ,ㄍㄢˋ
    • 笔划3
    • 繁体乾、幹
    • 五笔FGGH
    • 五行

    gān

    1. 触犯,冒犯,冲犯:干扰。干涉。干预(亦作“干与”)。森然干霄。

    2. 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干禄。干仕。

    3. 关连,涉及:干系。互不相干。

    4. 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大动干戈。

    5. 古代用以记年、记月、记日、记时(亦作编排次序)的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干支。

    6. 涯岸,水边:“河之干兮”。

    7. 个数:若干。

    8. 没有水分或水分少:干燥。干旱。干枯。干柴。豆腐干。

    9. 枯竭,尽净:干尽。干杯。

    10. 徒然,白白地:干着急。

    11. 指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拜认的亲属:干亲。

    12. 〔干将(jiàng)〕古剑名。

    13. 姓。

    gàn

    1. 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树干。躯干。干线。

    2. 做:干事。说干就干。

    3. 有才能的,善于办事的:干才。干员。干练。

    4. 方言,坏、糟:事情要干。

    • 拼音
    • 注音ㄑㄧ
    • 笔划11
    • 繁体
    • 五笔DHIT
    • 五行

    (1)(名)亲戚。

    (2)(名)姓。

    (3)(形)忧愁;悲伤。

    (4)(名)古代像斧一样的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