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山
拼音:yān zhī shān
注音:一ㄢ ㄓ ㄕㄢ

胭脂山的意思

词语解释:

1.亦作"臙脂山"。 2.即燕支山。古在匈奴境内﹐以产燕支(胭脂)草而得名。匈奴失此山﹐曾作歌曰:"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因水草丰美﹐宜于畜牧﹐向为塞外值得怀念的地方。 3.古代闽中郡北莲花峰下的一座小山﹐因土色红如胭脂而得名。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臙脂山”。

⒉ 即燕支山。古在匈奴境内,以产燕支(胭脂)草而得名。

匈奴失此山,曾作歌曰:“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因水草丰美,宜于畜牧,向为塞外值得怀念的地方。 清纳兰性德《满江红》词:“代北燕南,应不隔月明千里,谁想念臙脂山下,悲哉秋气。”

⒊ 古代闽中郡北莲花峰下的一座小山,因土色红如胭脂而得名。

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闽中郡北莲花峯下有小阜,土色殷红,俗谓之胭脂山,相传闽越王女弃脂水处也。”

网络解释:

胭脂山

  • 此山产一种花草:胭脂草,能作染料。《五代诗话·稗史汇编》:“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红蓝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绯,取其英鲜者作胭脂。”故旧常以“北地胭脂”代指北方的美女。还有的史书上说,胭脂是一种红色颜料,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由张骞出使西域之行时引出。为了彻底弄清楚,查了《辞源》,才知道: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所以,到现在张掖市修缮卧佛寺还是用这种染料,涂抹雕梁画栋。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留下“虽居焉支山,不到溯雪寒”的绝句。
  • 字义分解

    • 拼音yān
    • 注音ㄧㄢ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ELDY
    • 五行

    (名)胭脂;红色的化妆品;也用做国画的颜料。

      • 拼音zhī
      • 注音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EXJG
      • 五行

      (1)(名)动植物所含的油质:~肪|~油。

      (2)(名)胭脂。

      • 拼音shān
      • 注音ㄕㄢ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MMMM
      • 五行

      (1)(名)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高~。

      (2)(名)形状像山的东西:冰~。

      (3)(名)蚕蔟:蚕上~了。

      (4)(名)指山墙:房~。

      (5)(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