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祀
拼音: | xuè sì |
注音: | ㄒㄩㄝˋ ㄙˋ |
血祀的意思
词语解释:
指祭祀。凡祭﹐必杀牲取血﹐故称。
引证解释:
⒈ 指祭祀。凡祭,必杀牲取血,故称。
引《后汉书·邓骘传》:“宜收还冢次,宠树遗孤,奉承血祀,以谢亡灵。”
李贤注:“血祀谓祭庙杀牲取血以告神也。”
《旧唐书·忠义传序》:“由、麑、信、让之徒,君人者常宜血祀。”
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或并取其遗制絶之,则炎黄之血祀斩, 汉唐之声威灭矣。”
字义分解
- 拼音xiě,xuè
- 注音ㄒㄧㄝˇ,ㄒㄩㄝˋ
- 笔划6
- 繁体血
- 五笔TLD
- 五行水
xuè
1. 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味咸而腥:血型。血脂。血压。血糖。血迹。血汗。血泪。血洗。血书。血雨腥风。血海深仇。
2. 人类因生育而自然形成的关系:血统。血缘。
3. 喻刚强热烈:血性。血气方刚。
xiě1. 义同“血”(xuè),用于口语。多单用,如“流了点儿血”。也用于口语常用词,如“鸡血”、“血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