砗磲
拼音: | chē qú |
注音: | ㄔㄜ ㄑㄨˊ |
砗磲的意思
词语解释:
砗磲
(1) 印度洋和太平洋珊瑚礁上的一种蛤,有时重250千克以上,肉可食
英
引证解释:
⒈ 次于玉的美石。
引《广雅·释地》:“蜀石、碝、玫、硨磲……石之次玉。”
⒉ 软体动物,栖息热带海洋中。肉可食用。壳大而厚,略呈三角形,长可达一米,可制器皿及装饰品。
引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砗磲》:“南海有蚌属曰硨磲,形如大蚶,盈三尺许,亦有盈一尺以下者,惟其大者为贵。”
⒊ 指其介壳。古称七宝之一。
引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下:“魏武帝以玛瑙石为马勒,硨磲为酒椀。”
明屠隆《昙花记·西游净土》:“嵌珊瑚硨磲玛瑙,光射月轮孤。”
清朱彝尊《赠许容》诗:“吾生好奇颇嗜此,硨磲犀象罗笥中。”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八回:“这洋枪队过完之后,还有一个押队官,戴着硨磲顶子,骑着马。”
⒋ 特指酒杯。
引明屠隆《綵毫记·展武相逢》:“斩头颅报怨都城,把硨磲使酒侯家。”
国语词典:
动物名。一种蛤类。软体动物砗磲贝科。世界最大的二枚贝,长者可达一公尺,厚达二十五公分,壳表有五个粗褶,生活于热带海底。肉色白如玉,可食,壳可作装饰品。
网络解释:
砗磲 (双壳纲砗磲科动物通称)
砗磲 (汉语词汇)
- 1、砗磲之名最早见于东汉时代。
- 2、正是“黄金有价玉无价”,“人养玉,玉养人”,玉化砗磲既有玉石的珍稀高贵,给人视觉上的享受又神秘莫测而惹人喜爱。
- 3、竟然是一只灰白色,城门大,状若饺子的砗磲。
- 4、砗磲肉可食,大贝壳可用作贮水器或贝雕原料。
- 5、这种单胞藻可在砗磲体内循环,并可进行光合作用,供砗磲丰富的营养。
字义分解
- 拼音chē
- 注音ㄔㄜ
- 笔划9
- 繁体硨
- 五笔DLH
- 五行土
(1)(名)砗磲(chē qú)生活在热带海底的一种大型贝类;介壳略呈三角形;肉可以吃。
(2)(名)砗磲(chē qú)一种比玉稍次的美石;形状像蚌蛤;有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