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
拼音:fú lóng
注音:ㄈㄨˊ ㄌㄨㄥˊ

伏龙的意思

词语解释:

潜伏着的龙。比喻隐居待时的贤者。
指灶神。
阴阳家的禁忌日之一。

引证解释:

⒈ 潜伏着的龙。比喻隐居待时的贤者。参见“伏龙凤雏”。

宋朱熹《斋居感兴》诗之六:“伏龙一奋跃,凤雏亦飞翔。”

⒉ 指灶神。

宋洪迈《容斋四笔·伏龙肝》:“伏龙在,不可移作。所谓伏龙者,灶之神也。”

⒊ 阴阳家的禁忌日之一。

明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二》:“今阴阳家禁忌,可谓极密。一月之中,有月忌、龙禁、杨公忌……咸池、伏龙。”

网络解释:

伏龙 (汉语词汇)

  • 伏龙,汉语词汇,指潜伏着的龙或灶神。
  • 伏龙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 卧龙
    • 降龙
    • 1、离堆上建有伏龙观,殿宇三重,巍峨矗立,顺山势逐级升高。
    • 2、秦朗说这番话的时候,那可是义正词严的,而且配合秦朗的伏龙桩、龙脉龙气加持,使得他周身都释放出一种“正义凛然”。
    • 3、伏龙观的左侧是宝瓶口,江水奔腾澎湃,气势磅礴。
    • 4、今刘皇叔新得襄阳汝阳等重镇,可谓兵精粮足,又有关张赵之勇,兼有伏龙凤雏之智,依我看不可力敌。
    • 5、他跑到程营前面的伏龙寺后菜园内躲藏,被军警搜索出来,押解到湖广总督衙门。
    • 6、没想到这次伏龙山之行居然空手而回。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ㄈㄨˊ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WDY
    • 五行

    (1)(动)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趴:~案。

    (2)(动)低下去:起~|此起彼~。

    (3)(动)隐藏:潜~|~击|昼~夜出。

    (4)(名)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伏天:入~|初~|三~天。

    (5)(动)屈服;低头承认:~输|~罪。

    (6)(动)使屈服;降伏:降龙~虎。

    (7)(Fú)姓。

    (8)伏特的简称。

    • 拼音lóng
    • 注音ㄌㄨㄥˊ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DXV
    • 五行

    (1)(名)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能兴云降雨。

    (2)(名)封建时代作为帝王的象征;也把龙字用在帝王使用的东西上。

    (3)(名)生物学上指古代一些巨大的爬行动物;如恐龙、翼手龙等。

    (4)(名)(Lónɡ)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