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头礼拜
拼音:kē tóu lǐ bài
注音:ㄎㄜ ㄊㄡˊ ㄌ一ˇ ㄅㄞˋ
词性: 成语

磕头礼拜的意思

词语解释:

叩头行礼。

引证解释:

⒈ 叩头行礼。

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三折:“我坐着窄窄半边牀,受了他怯怯两拜礼,我这里磕头礼拜却回席,剗地须还了你。”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四折:“祝千秋磕头礼拜,不知道赤壁东风大会垓,可似这今朝奏凯。”
《水浒传》第五三回:“一住五日, 戴宗每日磕头礼拜,求告真人,乞救李逵。”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那老母但看见佛菩萨像,只是磕头礼拜,谢他覆庇。”

网络解释:

磕头礼拜

  • 磕头礼拜,读音为kē tóu lǐ bài,汉语成语,释义是恭敬地跪在地上叩头行礼。出自《小张屠》。
    • 1、但宏宇老道随后便让王老板惊骇无比,差点就要磕头礼拜
    • 2、那些道士推开格子,磕头礼拜谢恩,抬出缸去,教“徒弟,取个钟子来尝尝。
    • 3、那怪迎出来,吹打鼓乐,磕头礼拜
    • 4、那老僧人磕头礼拜了下去,喃喃自语道“宝玄贪淫,白日里被人撞破了事,引来了花营密探,他和阴九被抓去了秘牢。
    • 5、才进去叫出那几个妇人来,对唐僧磕头礼拜,都称为罗汉菩萨。
    • 6、至于乡亲们的磕头礼拜、虔诚许愿,我心里不是滋味。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ㄎㄜ
    • 笔划15
    • 繁体
    • 五笔DFCL
    • 五行

    (1)(动)碰在硬东西上:碗边儿~掉一块|脸上~破了块皮。

    (2)(动)磕打:~烟袋锅子。

    • 拼音tóu,tou
    • 注音ㄊㄡˊ,ㄊㄡ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UDI
    • 五行

    tóu

    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

    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梳~。平~。分~。你的脸形留这种~不合适。

    3.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笔~儿。中间粗,两~儿细。

    4.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儿。提个~儿。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儿啊!

    5.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儿。蜡~儿。铅笔~儿。

    6.头目:李~儿。他是这一帮人的~儿。

    7.方面:他们是一~儿的。心挂两~。

    8.第一:~等。~号。

    9.领头的;次序居先的:~车。~马。~羊。

    10.姓。

    tou

    1.(~儿)名词后缀。 a)接于名词性词根:木~。石~。骨~。舌~。罐~。苗~。b)接于动词词根:念~。扣~。饶~。嚼~儿。看~儿。听~儿。c)接于形容词词根:准~。甜~儿。

    2.方位词后缀:上~。下~。前~。后~。里~。外~。

    • 拼音
    • 注音ㄌㄧˇ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PYNN
    • 五行

    (1)(名)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婚~|丧~。

    (2)(名)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节|敬~。

    (3)(名)礼物:献~|千里送鹅毛;~轻情意重。

    • 拼音bài,bái
    • 注音ㄅㄞ
    • 笔划9
    • 繁体
    • 五笔RDFH

    bài

    1.过去表示敬意的礼节:对~。叩~。跪~。引恭敬地:~托。~访。~望。~请。[礼拜]宗教徒对神敬礼或祷告。转周、星期的别称。

    2.行礼祝贺:~年。~寿。

    3.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结成某种关系:~将。~师。

    bái

    [拜拜](外)再见。引结束某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