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雉
拼音:sāng zhì
注音:ㄙㄤ ㄓˋ

桑雉的意思

词语解释:

1.上古商帝太戊时,"祥桑"朝生而暮大如拱,太戊惧,大臣伊陟劝太戊修德而"祥桑枯死"。殷帝武丁时,雉登鼎耳而鸣,武丁惧,贤臣祖己劝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歡,殷道复兴"。事见《书.高宗肜日》﹑《史记.殷本纪》。后因用"桑雉"为帝王修德国以复兴的典实。 2.汉鲁恭(字仲康)为中牟令,行德政。上司遣使察访,恭与来使行至田间,坐桑下小憩,有雉停身旁。旁有儿童。使曰:"儿何不捕之?"儿曰:"雉方将雏。"使矍然而起,盛赞鲁恭"化及鸟兽",使"竖子有仁心"。事见《后汉书·鲁恭传》。后因以"桑雉"为施行仁政,普及教化的典实。

引证解释:

⒈ 上古商帝太戊时,“祥桑”朝生而暮大如拱, 太戊惧,大臣伊陟劝太戊修德而“祥桑枯死”。 殷帝武丁时,雉登鼎耳而鸣, 武丁惧,贤臣祖己劝武丁 “修政行德,天下咸驩, 殷道復兴”。事见《书·高宗肜日》、《史记·殷本纪》。后因用“桑雉”为帝王修德国以复兴的典实。

《北史·崔昂传》:“故桑雉之戒,实启中兴;小鸟孕大,未闻福感。”

⒉ 使矍然而起,盛赞鲁恭 “化及鸟兽”,使“竖子有仁心”。

汉鲁恭 (字仲康 )为中牟令,行德政。上司遣使察访, 恭与来使行至田间,坐桑下小憩,有雉停身旁。旁有儿童。使曰:“儿何不捕之?”
儿曰:“雉方将雏。”
事见《后汉书·鲁恭传》。后因以“桑雉”为施行仁政,普及教化的典实。 唐罗隐《寄前户部陆郎中》诗:“出驯桑雉入朝簪,萧洒清名映士林。”

网络解释:

桑雉

  • 桑雉,汉语拼音sānɡ zhì,意思是帝王修德国以复兴的典实等。
  • 字义分解

    • 拼音sāng
    • 注音ㄙㄤ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CCCS
    • 五行

    (1)(名)桑树;乔木;叶子是蚕的饲料;嫩枝的韧皮纤维可造纸;果穗可以吃;嫩枝、根的白皮、叶和果实均可入药。

    (2)(名)姓。

    • 拼音zhì
    • 注音ㄓˋ
    • 笔划13
    • 繁体
    • 五笔TDWY
    • 五行

    1.鸟,外形像鸡,雄的尾巴长,羽毛美丽,多为赤铜色或深绿色,有光泽,雌的尾巴稍短,灰褐色。善走,不能久飞。种类很多,都是珍禽,如血雉、长尾雉等。通称野鸡,有的地区叫山鸡。

    2.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叫一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