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谒
拼音: | gān yè |
注音: | ㄍㄢ 一ㄝˋ |
干谒的意思
词语解释:
干谒
(1) 为某种目的而求见地位高的人
例
例
英
引证解释:
⒈ 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引《北史·郦道元传》:“﹝弟道约﹞好以荣利干謁,乞丐不已。”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謁。”
宋欧阳修《论举馆阁札子》:“士子奔竞者多,至有偷窃他人文字干謁权贵,以求荐举。”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神女》:“虽属大僚通家,而未尝有所干謁。”
朱执信《<德国社会革命家小传>序言》:“三十年来,社会革命家时有干謁卿相与坚相结纳者,是非诚与之,其策畧有不得不然者。”
国语词典:
为谋求禄位而请见当权的人。
网络解释:
干谒
- 1、于是干谒不行,孤寒吐气,簠簋之风,为之一变。
- 2、柳永的干谒之作,也因为鲜活的都市叙述不胫而走,由官府到市井,远播边陲和异国。
- 3、他们二人在干谒时段上有长短差异,在对干谒结果的认识上亦有所不同,但他们事干谒时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荷,然而无论怎样李白和杜甫在入仕心态上都是积极的。
- 4、唐代的荐举制度和荐举风气是文人干谒活动兴盛的重要诱因。
- 5、汪景祺前往探访,乘机投书干谒年羹尧,做了年羹尧的临时幕客。
- 6、以荐贤为“至公之道”的社会观念为文人干谒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前提;荐举之现实影响力增强了干谒行为的必要性。
字义分解
- 拼音gān,gàn
- 注音ㄍㄢ,ㄍㄢˋ
- 笔划3
- 繁体乾、幹
- 五笔FGGH
- 五行木
gān
1. 触犯,冒犯,冲犯:干扰。干涉。干预(亦作“干与”)。森然干霄。
2. 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干禄。干仕。
3. 关连,涉及:干系。互不相干。
4. 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大动干戈。
5. 古代用以记年、记月、记日、记时(亦作编排次序)的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干支。
6. 涯岸,水边:“河之干兮”。
7. 个数:若干。
8. 没有水分或水分少:干燥。干旱。干枯。干柴。豆腐干。
9. 枯竭,尽净:干尽。干杯。
10. 徒然,白白地:干着急。
11. 指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拜认的亲属:干亲。
12. 〔干将(jiàng)〕古剑名。
13. 姓。
gàn1. 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树干。躯干。干线。
2. 做:干事。说干就干。
3. 有才能的,善于办事的:干才。干员。干练。
4. 方言,坏、糟:事情要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