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音
拼音: | kǒu yīn |
注音: | ㄎㄡˇ 一ㄣ |
词性: | 名词 |
口音的意思
词语解释:
口音
(1) 带有个人、地方、民族语言特征的话音
例
英
(2) 说话的声音
例
英
(3) 口气
例
英
引证解释:
⒈ 带有个人、地方、民族语言特征的话音。
引《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因见他是个旗装,却又有些外路口音。”
郑观应《盛世危言·考试上》:“宜选肄业生之通古今、识大体者,始遣出洋……年在二十左右。过稚则气质易染,过长则口音难调。”
茅盾《色盲》三:“林白霜听口音知道是同事的何教官,只把身子略动了一下,手里依然在写。”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六:“一个妇女说:‘ 萧队长也学会咱们口音了。’”
⒉ 犹口气。参见“口气”。
引《官场现形记》第二六回:“黄胖姑一听口音不对,连忙替贾大少爷分辨。”
⒊ 语音学指气流只通过口腔而不经过鼻腔所发出的音。相对于鼻音和鼻化元音而言。如普通话中的a、o、e、b、p、f等。
国语词典:
带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语音。
如:「湖南口音」。
词语翻译
英语
德语
法语
网络解释:
口音
口音 (词语释义)
- 1、老王的口音南腔北调,大家跟他说话都听得一头雾水。
- 2、他的南方口音很浓重。
- 3、乡愁就是味觉上的思念,无论一个人在外闯荡多少年,即使口音变了,但对故乡的食物,仍怀无限。
- 4、在部队里,各地方的兵源都有,他们的口音南腔北调,叫人很难判断出他们的籍贯。
- 5、天安门前人真多啊!他们口音各异,南腔北调各有特点。
- 6、听见您说话的口音,我停泊下来。
字义分解
- 拼音kǒu
- 注音ㄎㄡˇ
- 笔划3
- 繁体口
- 五笔KKKK
- 五行木
(1)(名)人或动物进饮食的器官;有的也是发声器官的一部分。俗称嘴。
(2)(名)(~儿)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儿|碗~儿。
(3)(名)(~儿)出入通过的地方:出~|入~|门~儿|胡同~儿。
(4)(名)长城的关口;多用做地名;也泛指这些关口:~外|喜峰~|西~羊皮。
(5)(名)(~儿)破裂的地方;大的豁口:伤~|衣服撕了个~儿。
(6)(名)刀、剑、剪刀的刃:刀卷~了。
(7)(名)驴马等的年龄:六岁~|这匹马~还年轻。
(8)(量)表示人或动物的量:一家五~人|三~猪|一~钢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