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gān lù |
注音: | ㄍㄢ ㄌㄨˋ |
干禄的意思
词语解释:
参见:干禄 ,干禄
引证解释:
⒈ 南北朝时勋贵、官吏对被役使的“干”收取免役绢作为一种额外俸给,称“干禄”。
引《北史·恩幸传·齐诸宦者》:“犹以波斯狗为仪同、郡君,分其干禄。”
《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七年》:“旧苍头刘桃枝等皆开府封王,其餘宦官、 胡儿、歌舞人、见鬼人、官奴婢等滥得富贵者,殆将万数……乃至狗、马及鹰亦有仪同、郡君之号,有鬭鷄,号开府,皆食其干禄。”
胡三省注:“干出所部之人,一干输绢十八匹,干身放之。”
1. 求福。 《诗·大雅·旱麓》:“岂弟君子,干禄岂弟。”
⒉ 求禄位;求仕进。
引《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
汉王充《论衡·自纪》:“不鬻智以干禄,不辞爵以吊名。”
《梁书·明山宾传》:“兄仲璋婴痼疾,家道屡空, 山宾乃行干禄。”
《金史·隐逸传序》:“后世干禄者多,其先人尚人之志与叹老嗟卑之心,能去是者鲜矣。”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书痴》:“非为干禄,实信书中真有金粟。”
鲁迅《坟·文化偏至论》:“虽兜牟深隐其面,威武若不可陵,而干禄之色,固灼然观于外矣!”
国语词典:
求取功名利禄。
网络解释:
干禄
- 1、今年老异于上年,须发皆白,脚病行不得,不会奔趋,不能谄佞,不会诡诈,不能干禄仕,终日忍饥过。
- 2、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
- 3、桓灵之际,阉寺专命于上,布衣横议于下,干禄者殚货以奉贵,要名者倾身以事势……
- 4、科举坎坷,干禄养亲尽力斯文。
- 5、比如盛唐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需要,干禄字势就成了时书的审美标准,人们从审美上关心的也都是实现这种书写的法度与功力。
- 6、如今文艺批评被看轻,根本是评论家自身看轻了自己,处处不独立,把评论看作谋名干禄的,自觉充当吹鼓手抬轿子的角色,也就难免遭世人嘲讽。
字义分解
- 拼音gān,gàn
- 注音ㄍㄢ,ㄍㄢˋ
- 笔划3
- 繁体乾、幹
- 五笔FGGH
- 五行木
gān
1. 触犯,冒犯,冲犯:干扰。干涉。干预(亦作“干与”)。森然干霄。
2. 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干禄。干仕。
3. 关连,涉及:干系。互不相干。
4. 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大动干戈。
5. 古代用以记年、记月、记日、记时(亦作编排次序)的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干支。
6. 涯岸,水边:“河之干兮”。
7. 个数:若干。
8. 没有水分或水分少:干燥。干旱。干枯。干柴。豆腐干。
9. 枯竭,尽净:干尽。干杯。
10. 徒然,白白地:干着急。
11. 指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拜认的亲属:干亲。
12. 〔干将(jiàng)〕古剑名。
13. 姓。
gàn1. 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树干。躯干。干线。
2. 做:干事。说干就干。
3. 有才能的,善于办事的:干才。干员。干练。
4. 方言,坏、糟:事情要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