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龙
拼音:yú lóng
注音:ㄩˊ ㄌㄨㄥˊ

鱼龙的意思

词语解释:

1.鱼龙,比喻品质高下不同的人。
2.鱼和龙。泛指鳞介水族。
3.指古代百戏杂耍中能变化为鱼和龙的猞猁模型。

引证解释:

⒈ 鱼和龙。泛指鳞介水族。

《周礼·地官·大司徒》“鳞物” 汉郑玄注:“鱼龙之属。”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草木之遇阳春,鱼龙之逢风雨。”
唐杜甫《秋兴》诗之四:“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明李贽《环阳楼晚眺得碁字》诗:“水底鱼龙醒,花间鸟鹊飢。”
清吴伟业《黄河》诗:“白浪日崔嵬,鱼龙亦壮哉。”

⒉ 指古代百戏杂耍中能变化为鱼和龙的猞猁模型。亦为该项百戏杂耍名。

《汉书·西域传赞》:“设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碭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
颜师古注:“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於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潄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於庭,炫燿日光。”
唐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百戏骋鱼龙,千门壮宫殿。”
宋苏轼《次韵答钱穆父作诗见及》:“鱼龙絶伎来千里,斑白遗民数四朝。”
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我还得经过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有白面无常鬼、蓝面阎罗王、鱼龙、轿子、金童玉女。”

⒊ 古爬行动物名。外形像鱼,生于海洋。四肢桨状,适于游泳。眼大。嘴长,牙齿尖锐,肉食。卵胎生。于侏罗纪最繁盛。

国语词典:

一种古生物。属爬虫类。全体似鱼,头大,颈短,尾细,吻长而突,四肢似鳍无刺,体长四尺至四丈,繁殖甚广,其化石产于三叠纪白垩纪之间,印度、纽西兰等地曾掘得。

网络解释:

鱼龙 (已灭绝的海栖爬行动物)

  • 鱼龙(拉丁语学名:Ichthyosauria,来自希腊语ιχθυς,“鱼”和σαυρος“蜥蜴”)是一种类似鱼和海豚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它们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数时期,最早出现于约2.5亿年前,比恐龙稍微早一点(2.3亿年前),约9000万年前它们消失,比恐龙灭绝早约2500万年。有些鱼龙身体十分渺小,但还有些鱼龙身体很大。
  • 在三叠纪中期今天还未能确定的陆栖爬行动物逐渐回到海洋中生活,演化为鱼龙,这个过程类似海豚和鲸的演化过程。在侏罗纪它们分布尤其广泛。在白垩纪它们作为最高的水生食肉动物被蛇颈龙取代。
  • 鱼龙 (汉语词汇)

  • 鱼龙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泛指鳞介水族,比喻品质高下不同的人。
    • 1、九龙城是个鱼龙混杂之区,你到了那里之后,要特别当心。
    • 2、在革命的浪潮中,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 3、现在人多手乱,鱼龙混杂,倒是这么着,咱们也洗洗清。
    • 4、来参加面试的人很多,免不了鱼龙混杂。
    • 5、我们要坚持纠出政府中的腐败分子,杜绝鱼龙混杂。
    • 6、面对鱼龙混杂的欢庆服务,不少企事业单位也忧愁不已,希望能够节省最少的人力物力,来找到一家靠谱点的礼仪庆典服务公司。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ㄩˊ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QGF

    (1)(名)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白|~鳔|~叉|~池|~翅|~虫|~唇|~刺|~冻儿|~肚|~饵|~粉|~缸|~狗|~鼓|~花|~胶|~具|~口|~类|~鳞。

    (2)(Yú)姓。

    • 拼音lóng
    • 注音ㄌㄨㄥˊ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DXV
    • 五行

    (1)(名)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能兴云降雨。

    (2)(名)封建时代作为帝王的象征;也把龙字用在帝王使用的东西上。

    (3)(名)生物学上指古代一些巨大的爬行动物;如恐龙、翼手龙等。

    (4)(名)(Lónɡ)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