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衣
拼音: | bāo yī |
注音: | ㄅㄠ 一 |
胞衣的意思
词语解释:
胞衣
(1) 胎盘;包于胎儿体表的一层膜。也叫“衣胞”或“胎衣”,中医入药
英
引证解释:
⒈ 人或哺乳动物的胎衣。
引《南齐书·王敬则传》:“母为女巫,生敬则而胞衣紫色。”
《朱子语类》卷八七:“是时诸公皆争以为本朝当用土德,改正五代之序,而去其一以承周。至引太祖初生时胞衣如菡萏,遍体如真金色,以为此真土德之瑞。”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一·人胞》:“人胞,包人如衣,故曰胞衣。”
周立波《牛》:“牛的身子微微地在动,出来了一点点灰色透明的东西,那是胞衣。”
国语词典:
胎儿出生时包裹在外的一层膜。《南史.卷四五.王敬则传》:「母为女巫,常谓人云:『敬则生时胞衣紫色,应得鸣鼓角。』」也作「胎衣」、「衣胞」。
词语翻译
英语
网络解释:
胞衣
- 1、用指尖挖出一颗颗镶嵌在红色胞衣中的泡囊。
- 2、胞衣要挂在漆树上面,因为漆树有漆浆,把胞衣挂到漆树上的话,小牛犊小马驹就得到更多的乳汁吃,这样才肯长。
- 3、类似的干细胞来源于胞衣、胎盘和产后娩出的其他一些膜。
- 4、电影里有一个冰冷的画面,科学家解剖了一个外星人:它有一层蛋白质和多糖组成的外胞衣。
- 5、作为村子里的接生婆,扮演着另一个不洁的角色。这听起来或许会很奇怪:保守的印度教徒之所以鄙视这个接生他们孩子的女人,是因为她会第一个触碰到胞衣。
- 6、味辛苦、凉,活血、祛淤、调经、消水,治疗妇女月经不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晕,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痈肿疮疡。
字义分解
- 拼音bāo
- 注音ㄅㄠ
- 笔划9
- 繁体胞
- 五笔EQNN
- 五行水
(1)(形)同父母的;嫡亲的:~兄|~叔。
(2)(名)同一国的人:同~|侨~。
(3)(名)胞衣;又叫胎衣;包在胎儿外面的胎膜;中医则把胎盘和胎膜统称为胞衣:双~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