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府
拼音:èr fǔ
注音:ㄦˋ ㄈㄨˇ

二府的意思

词语解释:

代称丞相与御史。

代称中书省和枢密院。

指大肠小肠。

两代同知(知府的副职)的俗称。

引证解释:

⒈ 汉代称丞相与御史。

《汉书·刘向传》:“今二府奏佞讇不当在位。”
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二府,丞相、御史也。”
《后汉书·何敞传》:“二府闻敞行,皆遣主者随之。”
章炳麟《秦政记》:“武帝以降,国之辅拂,不任二府。”

⒉ 宋代称中书省和枢密院。

《宋史·职官志二》:“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宋王安石《父制诰》:“践更二府,执国机要。”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建炎维扬南渡时,虽甚苍猝,二府犹张盖搭狨坐而出,军民有怀甎狙击黄相者。”

⒊ 明、清两代同知(知府的副职)的俗称。

《儒林外史》第二五回:“我在安东做了两年,又到四川做了一任知州,转了个二府,今年纔陞到这里。”
《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这里的二府就合茌平的这位胡太爷是儿女亲家。”

⒋ 指大肠小肠。

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五:“吾久苦小便白浊,近又大府滑,百药不瘥。取倒黏子嫩叶蒸之,焙燥为末,以酒糊为丸,日吞百餘,二府皆平復。”

国语词典:

宋时因中书省、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权,故称为「二府」。

网络解释:

二府

  • 1、西汉 丞相与御史府并称“二府”,亦称“两府”
  • 2、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
  • 3、 明清时对府“同知”的别称,即第二知府之意,以同知为知府的佐贰得名。
  • 4、指大肠、小肠。
    • 1、在路国的十二府中,平阳府是人口最多的,因为平阳府处在妖界东疆的边缘,是路国军事重地。
    • 2、据此可知,早在甄家还未派人来京嘱托贾家替他们私藏违禁或贵重物品以前,荣宁二府的主子们已经获悉了老世交甄应嘉因挂误革职并罹遭抄家之祸。
    • 3、敕有司移箕山、公路二府于仓内,仍令筑城以备不虞。
    • 4、济阴人马普笃学古,瑜厚礼之,使二府将吏子弟数百人就受业,遂立学官,临飨讲肄。 
    • 5、二府街旁的中山中学校,中山。
    • 6、宋代二府三司制的中枢机构体制取代了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分散和转移了宰相的权力。

    字义分解

    • 拼音èr
    • 注音ㄦˋ
    • 笔划2
    • 繁体
    • 五笔FGG

    (1)(数)数目字:一~。

    (2)(数)序数;表顺序:第~。

    (3)(形)次等的:~把刀。

    (4)(形)两样:不~价。

    • 拼音
    • 注音ㄈㄨˇ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YWFI
    • 五行

    (1)(名)旧时称官吏办理公事的地方;现在称国家政权机关:官~|政~。

    (2)(名)旧时官府收藏文书、财物的地方:~库。

    (3)(名)旧时称大官、贵族的住宅;现在也称某些国家元首办公或居住的地方:王~|元首~|总统~。

    (4)敬辞;尊称对方的家:贵~。

    (5)唐朝至清朝的行政区划;比县高一级:开封~|济南~。

    (6)(Fǔ)姓。〈古〉又同“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