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tài píng gǔ |
注音: | ㄊㄞˋ ㄆ一ㄥˊ ㄍㄨˇ |
太平鼓的意思
词语解释:
打击乐器。舞蹈时用。在一个带长柄的铁圈上蒙以羊皮或驴皮,饰以彩画,柄上缀十余小铁环,用细长鼓槌敲击,即发出咚咚铮铮的声响。参阅清·王夫之《杂物赞》、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太平鼓》。
民间舞蹈。表演时一边击太平鼓,一边舞蹈或演唱。按唐·张祜《周员外出双舞柘枝妓》诗云:“画鼓拖环锦臂攘,小娥双换舞衣裳。”是唐时已有此类舞蹈。
引证解释:
⒈ 打击乐器。舞蹈时用。在一个带长柄的铁圈上蒙以羊皮或驴皮,饰以彩画,柄上缀十馀小铁环,用细长鼓槌敲击,即发出咚咚铮铮的声响。参阅清王夫之《杂物赞》、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太平鼓》。
⒉ 。 明清时民俗,春节期间,使儿童挝鼓跳舞,歌“太平年”,为迎年之乐,亦名“太平鼓”,为古代腊鼓逐疫之遗风。现流行于河北、东北、内蒙东部等地农村的民间曲艺“太平鼓”也叫“单鼓”、“羊皮鼓”。参阅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一》、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灯市》、 清李声振《百戏竹枝词·太平鼓》。。 明清时民俗,春节期间,使儿童挝鼓跳舞,歌“太平年”,为迎年之乐,亦名“太平鼓”,为古代腊鼓逐疫之遗风。现流行于河北、东北、内蒙东部等地农村的民间曲艺“太平鼓”也叫“单鼓”、“羊皮鼓”。参阅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一》、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灯市》、 清李声振《百戏竹枝词·太平鼓》。
引民间舞蹈。表演时一边击太平鼓,一边舞蹈或演唱。按唐张祜《周员外出双舞柘枝妓》诗云:“画鼓拖环锦臂攘,小娥双换舞衣裳。”
是唐时已有此类舞蹈。 宋代民间有鼓笛拍板演唱,名“打断”, 政和初年禁用鼓板唱北曲,民间改名曰:“太平鼓”
国语词典:
乐器名。以铁为腔,径四、五尺,蒙以皮纸,下有柄,串铁环,振动有声。旧时常用于春节时,或祭祀、跳神等活动。唐代已有,宋代称为「打断」。
网络解释:
太平鼓
字义分解
- 拼音tài
- 注音ㄊㄞˋ
- 笔划4
- 繁体太
- 五笔DYI
- 五行火
(1)(形)高;大:~湖|~庙。
(2)(形)极;最:~阳。
(3)(形)身份最高或辈份更高的:~师。
(4)(副)表示程度过分:汤~热;烫嘴。
(5)(副)表示程度极高用于赞叹:这方案~好了。
(6)(副)很;用于否定:不~好。
(7)(Tài)姓。
- 拼音píng
- 注音ㄆㄧㄥˊ
- 笔划5
- 繁体平
- 五笔GUHK
- 五行水
(1)(形)表面没有高低凹凸;不倾斜:~坦|~板|路很~。
(2)(动)使平:~了三亩地。
(3)(动)跟别的东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槽|~列|~局。
(4)(形)平均;公平:~分|持~之论。
(5)(形)安定:风~浪静|心~气和。
(6)(动)武力镇压;平定:~叛|~乱。
(7)(动)抑止(怒气):你~~气。
(8)(形)经常的;普通的:~时|~淡。
(9)(名)平声:~仄|~上去入。(Pínɡ)姓。
与太平鼓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