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夷之志
拼音: | děng yí zhī zhì |
注音: | ㄉㄥˇ 一ˊ ㄓ ㄓˋ |
等夷之志的意思
词语解释:
谓臣下僭越朝廷之心。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等夷之心”。
引《诗·大雅·桑柔》“贪人败类” 郑玄笺:“类,等夷也。”
孔颖达疏:“类,比类,故为等夷,谓尊卑齐平朝庭之人。”
《北史·周宗室传论》:“及文后崩殂,诸子冲幼,羣公怀等夷之志,天下有去就之心,卒能变魏为周,捍危获乂者, 护之力也。”
清龚自珍《尊命》:“病者之尊其肺腑,其於君也,有等夷之心,有吾欲云云之志。”
网络解释:
等夷之志
等夷之志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字义分解
- 拼音děng
- 注音ㄉㄥˇ
- 笔划12
- 繁体等
- 五笔TFFU
- 五行木
(1)(动)程度或数量上相同:~同。
(2)(动)等候;等待。
(3)(动)等到。
(4)(名)等级:优~。
(5)(名)种、类:这~事。
(6)(助)用在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我~。
(7)(助)表示列举未尽:我喜欢吃苹果、香蕉~~。
- 拼音yí
- 注音ㄧˊ
- 笔划6
- 繁体夷
- 五笔GXWI
- 五行土
1.平坦;平安:化险为~。
2.破坏建筑物(使成为平地):烧~弹。~为平地。
3.灭掉;杀尽:~灭。~族。
4.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也泛称周边的民族:淮~。四~。
5.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情。华~杂处。
6.姓。
- 拼音zhī
- 注音ㄓ
- 笔划3
- 繁体之
- 五笔PPPP
- 五行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与等夷之志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