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辞
拼音:tōng cí
注音:ㄊㄨㄥ ㄘˊ

通辞的意思

词语解释:

1.呈递书面意见。 2.传达话语。

引证解释:

⒈ 呈递书面意见。

《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大明时,资供丰厚,而用常不足,赊市百姓物,无钱可还。民有通辞求钱者,輒题后作‘原’字。”

⒉ 传达话语。

《仪礼·士昏礼》“下达纳采” 唐贾公彦疏:“未行纳采已前,男父先遣媒氏女氏之家,通辞往来,女氏许之,乃遣使者行纳采之礼。”
唐元稹《卢十九子蒙吟卢七员外洛川怀古六韵命余和》:“寓目终无限,通辞未有因。”
《九尾龟》第十八回:“只见他盈盈欲语,羌巧笑以含情;怯怯回眸,欲通辞而未敢。”

网络解释:

通辞

  • tōng cí
  • 1.呈递书面意见。《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 大明 时,资供丰厚,而用常不足,赊市百姓物,无钱可还。民有通辞求钱者,辄题后作‘原’字。”
  • 2.传达话语,多指介绍男女结识。
  • 《仪礼·士昏礼》“下达纳采” 唐 贾公彦 疏:“未行纳采已前,男父先遣媒氏女氏之家,通辞往来,女氏许之,乃遣使者行纳采之礼。”
  • 三国时期曹植《洛神赋》:“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 唐 元稹 《卢十九子蒙吟卢七员外洛川怀古六韵命余和》:“寓目终无限,通辞未有因。”《九尾龟》第十八回:“只见他盈盈欲语,羌巧笑以含情;怯怯回眸,欲通辞而未敢。”
  • 字义分解

    • 拼音tōng,tòng
    • 注音ㄊㄨㄥ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CEPK
    • 五行

    tōng

    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的。山洞快要打~了。这个主意行得~。

    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炉子。

    3.有路达到:四~八达。火车直~北京。

    4.连接;相来往:沟~。串~。私~。~商。互~有无。

    5.传达;使知道:~知。~报。~个电话。

    6.了解;懂得:~晓。精~业务。粗~文墨。不~人情。他~三国文字。

    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万事~。

    8.通顺:文章写得不~。

    9.普通;一般:~常。~病。~例。~称。

    10.姓。

    tòng

    用于动作:打了三~鼓。挨了一~儿说。

    • 拼音
    • 注音ㄘˊ
    • 笔划13
    • 繁体
    • 五笔TDUH
    • 五行

    (1)(名)优美的语言:~令。

    (2)(名)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楚~。

    (3)(动)告别:~行。

    (4)(动)不接受;请求离去:~职。

    (5)(动)躲避、推托:万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