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官
拼音: | jiàn guān |
注音: | ㄐ一ㄢˋ ㄍㄨㄢ |
谏官的意思
词语解释:
谏官
(1) 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英
引证解释:
⒈ 掌谏诤的官员。
引《汉书·萧望之传》:“陛下哀愍百姓,恐德化之不究,悉出諫官以补郡吏,所谓忧其末而忘其本者也。”
唐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諫官非不达,诗义早知名。”
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二》:“古无諫諍之官,人人皆諫官也,不惟广受天下之言,亦所以广收天下之才。”
国语词典:
职官名。专司谏诤之职的官吏。如御史、谏议大夫等。
网络解释:
谏官
- 1、右司谏范仲淹带头,全体台谏官都“极陈其不可”,结果遭受黜责。
- 2、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
- 3、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
- 4、宋朝开启了台谏合流制度,御史与谏官充分发挥了监察百官的作用。
- 5、魏晋南北朝的谏官制度源自秦朝,也为隋唐谏官制度的完备奠定了基础。
- 6、今王振窃弄国柄,擅杀谏官,宠任王祐等匪人,蒙蔽圣聪。
字义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