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官
拼音:jiàn guān
注音:ㄐ一ㄢˋ ㄍㄨㄢ

谏官的意思

词语解释:

谏官jiànguān

(1) 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imperial censors

引证解释:

⒈ 掌谏诤的官员。

《汉书·萧望之传》:“陛下哀愍百姓,恐德化之不究,悉出諫官以补郡吏,所谓忧其末而忘其本者也。”
唐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諫官非不达,诗义早知名。”
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二》:“古无諫諍之官,人人皆諫官也,不惟广受天下之言,亦所以广收天下之才。”

国语词典:

职官名。专司谏诤之职的官吏。如御史、谏议大夫等。

网络解释:

谏官

  • 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 谏官的设置比监官早。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
  • 秦汉时有谏官之设,但是没有专门的谏官机构。汉代置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等官职,都属光禄勋,掌议论,侍从皇帝,顾问应付。东汉侍中、中常侍成为正式官称,属少府。
  • 隋朝改侍中为纳言,武则天时增置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
  • 宋改补阙为司谏,改拾遗为正言,并置谏院,作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司谏、正言为其所属。
  • 辽以后,谏官名存实亡,或名实俱亡。
    • 1、右司谏范仲淹带头,全体台谏官都“极陈其不可”,结果遭受黜责。
    • 2、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
    • 3、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
    • 4、宋朝开启了台谏合流制度,御史与谏官充分发挥了监察百官的作用。
    • 5、魏晋南北朝的谏官制度源自秦朝,也为隋唐谏官制度的完备奠定了基础。
    • 6、今王振窃弄国柄,擅杀谏官,宠任王祐等匪人,蒙蔽圣聪。

    字义分解

    • 拼音jiàn
    • 注音ㄐㄧㄢˋ
    • 笔划11
    • 繁体
    • 五笔YGLI
    • 五行

    (动)旧时称规劝君主、尊长;使之改正错误:从~如流|进~。

    • 拼音guān
    • 注音ㄍㄨㄢ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PNHN
    • 五行

    (1)(名)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过任命的、一定等级以上的公职人员;在我国现多用于军队和外交场合。

    (2)(形)旧时称属于政府的或公家的:~办|~费。

    (3)(形)公共的;公用的:~大道|~厕所。

    (4)(Guān)姓。

    (5)(名)器官: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