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
拼音: | cè lùn |
注音: | ㄘㄜˋ ㄌㄨㄣˋ |
策论的意思
词语解释:
策论
(1) 古时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清末科举废八股文,用策论代替
英
引证解释:
⒈ 就当时政治问题加以论说,提出对策的文章。 宋代以来各朝常用作科举试士的项目之一。
引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引状》:“昔祖宗之朝,崇尚辞律,则诗赋之工,曲尽其巧,自嘉祐以来,以古文为贵,则策论盛行於世,而诗赋几至於熄。何者,利之所在,人无不化。”
《金史·选举志一》:“初但试策,后增试论,所谓策论进士也。”
明张宁《方洲杂言》:“公以予策论颇优,而经书义不及彼卷,遂以彭华为首。”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八股文旧事》:“康熙二年癸卯八月,定试士不用八股时文,用策论制,分二场。”
国语词典:
对策与议论文,为科举时代试士科目之一。
网络解释:
策论
- 1、从资产专有性的角度出发,利用微分对策论构建了供应链伙伴关系与利润分配之间的动态模型。
- 2、策论,是以论点作为写作的中心。
- 3、微分对策理论是控制论和对策论的重要分支,在军事对策和经济学研究领域有非常广泛而重要的应用。
- 4、线性互补问题在经济学、对策论和数学规划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线性互补问题解的存在性与特殊矩阵密切相关。
- 5、今日,集结过去半年的调研成果,南方日报正式推出“致佛山市的十封信”大型思想策论特刊。
- 6、策论的要点是分条析理,解纷排难,观点明确而有力,笔锋犀利而练达。
字义分解
- 拼音cè
- 注音ㄘㄜˋ
- 笔划12
- 繁体策
- 五笔TGMI
- 五行木
(1)(名)古代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简~。
(2)(名)古代考试文件;多就政治和经济问题发问;应试者对答:对~|~问。
(3)(名)我国曾经用过的计算工具;跟‘筹’相似。参看‘筹’。
(4)(名)计谋;办法:上~|献~。
(5)(名)姓。
(6)(名)古代赶马用的棍子。
(7)(动)用策赶马:鞭~|~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