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地
拼音:chū dì
注音:ㄔㄨ ㄉ一ˋ

出地的意思

词语解释:

指被侵夺的土地。

引证解释:

⒈ 指被侵夺的土地。 《战国策·魏策三》:“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復归。 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 燕不割,而燕国復归。

燕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

⒉ 亦作“出的”。忽地,突然地。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法聪出地过,谁人比得他驍果?”
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三折:“我则见忽地战马交,出的枣槊起,颼的钢鞭重。”

网络解释:

出地

  • 出地是汉语词汇,拼音chū dì,意思是被侵夺的土地。
  • 字义分解

    • 拼音chū
    • 注音ㄔㄨ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BMK
    • 五行

    (1)(动)从里面走向外面:~来|~席。

    (2)(动)超出。

    (3)(动)往外拿:~主意。

    (4)(动)出产、产生、发生:~问题。

    (5)(动)发出:~汗。

    (6)(动)显露:~名。

    (7)(动)显得量多:不~数。

    (8)(动)支出:~纳。

    (9)(名)〈方〉跟“往”连用;表示向外:快往~走。(量)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戏曲中的一个独立剧目叫一出:一~戏。(动)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从里往外:跑~大门。(动)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含有从隐蔽到显露或从无到有的意思:做~成绩。(助)用在形容词后;表示超出:快往~走。(量)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戏曲中的一个独立剧目叫一出

    • 拼音dì,de
    • 注音ㄉㄧˋ,˙ㄉㄜ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FBN

    1.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

    2.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

    3.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

    4.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5. 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

    6. 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

    7. 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

    8.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

    9. 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

    10. 底子:质地。

    de

    1. 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