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力
拼音:shǒu lì
注音:ㄕㄡˇ ㄌ一ˋ

手力的意思

词语解释:

亲手劳作。

人手,劳力。

指手力资。

古代官府中担任杂役的差役小吏。

引证解释:

⒈ 亲手劳作。

《三国志·魏志·常林传》“於是咸共嘉之” 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林少单贫。虽贫,自非手力,不取之於人。”

⒉ 人手,劳力。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红蓝花栀子》:“一顷收花,日须百人摘,以一家手力,十不充一。”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作麴、浸麴、炊、酿,一切悉用河水;无手力之家,乃用甘井水耳。”

⒊ 古代官府中担任杂役的差役小吏。

《宋书·孔琳之传》:“尚书令省事倪宗又牵威仪手力,击臣下人。”
《唐六典·尚书户部·度支郎中》“内外百官家口应合递送者,皆给人力车牛” 唐李林甫等注:“一品手力三十人,车七乘,马十匹,驴十五头。”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胥吏》:“宋时差役有衙前散从、承符、弓手、手力……承符、手力、散从以供驱使,今皁隶、快手、承差之类。”

⒋ 指手力资。参见“手力资”。

唐陆贽《贞元改元大赦制》:“内外官禄俸钱、手力、杂给等,委中书门下度支,即参详定额闻奏。”
《旧唐书·回纥传》:“时帑藏空虚,朝官无禄俸,随月给手力,谓之资课钱。”

网络解释:

手力

  • shǒu lì
  • 1.亲手劳作。
  • 2.人手,劳力。
  • 3.古代官府中担任杂役的差役小吏。
  • 4.指手力资。
    • 1、一向以速度组成的影魅,在一半成品的未来科技甲胃下,没有丝毫的还手力量,或者说,它们已经忘记的防守。
    • 2、虽然是做了个大喝状,声音却不是很响,但这两句话造成的内力消耗量却和与一名一流高手力拼一两百招之后的状态也相去无几。
    • 3、画家用线如丝,笔势圆转,纤手力弱不举扇,衣服飘举柳摆风,九朽一罢,非常唯美。
    • 4、一人一马的合力,套马手力量和技巧的完美结合,使前面的马最终俯首就范。
    • 5、每当人们第一次遇见我时,经常在与我握手时恭维我的手力,并且也十分惊奇如此强劲的力量是来自一位小姑娘。
    • 6、你的网球打得非常棒,不过我认为你应该提高你的反手力

    字义分解

    • 拼音shǒu
    • 注音ㄕㄡˇ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RTGH

    (1)(名)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

    (2)(动)拿着:人~一册。

    (3)(形)小巧而便于拿的:~册|~折。

    (4)(形)亲手:~抄。

    (5)(~儿)量词;用于技能、本领:他真有两~。

    (6)(名)擅长某种技能的人或做某种事的人:选~|能~。

    • 拼音
    • 注音ㄌㄧˊ
    • 笔划2
    • 繁体
    • 五笔LTN
    • 五行

    (1)(名)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作用叫做力。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名)力量;能力:人~|物~|说服~|战斗~。

    (3)(名)专指体力:大~士|四肢无~。

    (4)(名)尽力;努力:~争上游|工作不~。

    (5)(名)(Lì)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