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廨田
拼音:gōng xiè tián
注音:ㄍㄨㄥ ㄒ一ㄝˋ ㄊ一ㄢˊ

公廨田的意思

词语解释:

隋唐时期给各官署以所收地租补充办公经费的公田。隋文帝开皇九年
公元

﹐诏给外官公廨田﹐为公廨田名称之始。唐制内外各官署均依照等级高低﹐分别给予公廨田。在京官署公廨田自二十六顷至二顷﹐在外诸州公廨田自四十顷至一顷。官吏解职,移交后任。公廨田租给农民耕种﹐苛收地租。唐以后无给公廨田的记录。

引证解释:

⒈ 隋唐时期给各官署以所收地租补充办公经费的公田。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诏给外官公廨田,为公廨田名称之始。 唐制内外各官署均依照等级高低,分别给予公廨田。在京官署公廨田自二十六顷至二顷,在外诸州公廨田自四十顷至一顷。官吏解职,移交后任。公廨田租给农民耕种,苛收地租。 唐以后无给公廨田的记录。

网络解释:

公廨田

  • 公廨田是隋唐封建政府给各官署以所收地租充办公经费的公田。公廨田源于北魏太和 (477—499) 年间的职分田制度。隋高祖登基以后,开皇九年 (589年),诏给京官以职分田,外官亦各有职分田。又给公廨田以供公用。此为公廨田名称之始。唐代公廨田制度最健全,按内外各官署的等级高低,分别给予。凡京诸司各有公廨田,以司农寺为最高,给26顷; 内坊等最低,只给2顷。凡天下诸州公廨田,以大都督府为最高,给40顷,互市监等最低,给2顷。内外公廨田租给农民耕种。所收地租,均充作办公经费。公廨田在官吏解职以后,移交后任。唐以后无给公廨田的记载。
  • 字义分解

    • 拼音gōng
    • 注音ㄍㄨㄥ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WCU
    • 五行

    (1)(形)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款|~物|~事公办。

    (2)(形)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分母|~议|~约。

    (3)(形)属于国际间的:~海|~制|~斤。

    (4)(动)使公开:~布|~之于世。

    (5)(形)公平;公正:~买~卖|大~无私|秉~办理。

    (6)(名)公事;公务:办~|~余。

    (7)(Gōnɡ)姓。

    (8)(名)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爵|~侯|王~大臣。

    (9)(名)对上了年纪的男子尊称:诸~|张~。

    (10)(名)丈夫的父亲;公公:~婆。

    (11)(形)(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羊|这只小鸡是~的。

    • 拼音xiè
    • 注音ㄒㄧㄝˋ
    • 笔划16
    • 繁体
    • 五笔YQEH
    • 五行

    (名)古代通称官署。

      • 拼音tián
      • 注音ㄊㄧㄢˊ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LLLL
      • 五行

      (1)姓:~老头|老~头。

      (2)(名)田猎:田径赛。

      (3)(名)田地:~埂|~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