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贤与能
拼音: | xuǎn xián jǔ néng |
注音: | ㄒㄨㄢˇ ㄒ一ㄢˊ ㄩˇ ㄋㄥˊ |
词性: | 成语 |
选贤与能的意思
词语解释:
选拔任用贤能的人。与,通"举"。
引证解释:
⒈ 选拔任用贤能的人。与,通“举”。
引《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脩睦。”
晋潘岳《杨荆州诔》:“夫天子建国,诸侯立家,选贤与能,政是以和。”
唐韩愈《除崔群户部侍郎制》:“选贤与能,于今虽重。”
亦作“选贤任能”、“选贤举能”。 《旧唐书·食货志上》:“设官分职,选贤任能,得其人则有益於国家,非其才则貽患於黎庶,此又不可不知也。”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汉成帝》:“以道言之,选贤任能以匡社稷者,天下之公也。”
邓小平《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精简是革命,选贤任能也是革命。”
郭沫若《历史人物·屈原研究三》:“他主张德政,主张选贤举能,主张大一统。”
国语词典:
选拔贤德,将政事托付有能力的人。
网络解释:
选贤与能
- 1、及主上继业,钦明睿圣,选贤与能,群臣辑睦,结将军以维城之重,崇将军以裂土之封,岂非宏谟庙略,推赤心于物者也。
- 2、为了把国家治理得更,国家应该广开门路,选贤与能,而不应该把天下权柄论功行赏。
- 3、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 4、华夏大陆在大同会的统治之下,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为最终理想。
- 5、威权的图腾又怎会被选贤与能的理想给替代?
- 6、远在战国晚年,已有一大批中国古代的乌托邦主义者,在提倡选贤与能,在提倡考课与铨叙,其用意在规定一项政府用人之客观标准。
字义分解
- 拼音xuǎn
- 注音ㄒㄩㄢˇ
- 笔划9
- 繁体選
- 五笔TFQP
- 五行金
(1)(动)挑选:筛~。
(2)(动)选举:~民。
(3)(名)被选中了的(人或物):入~|人~。
(4)(名)挑选出来编在一起的作品:文~|诗~|民歌~。
- 拼音xián
- 注音ㄒㄧㄢˊ
- 笔划8
- 繁体賢
- 五笔JCMU
- 五行木
(1)(形)有德行的;有才能的:~才|~臣|~人|~者。
(2)(名)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礼~下士。
(3)(形)敬辞;用于平辈或晚辈:~弟|~侄。
- 拼音yǔ,yù,yú
- 注音ㄩˇ,ㄩˋ,ㄩˋ
- 笔划3
- 繁体與
- 五笔GNGD
- 五行土
yǔ
1. 和,跟:正确与错误。与虎谋皮。生死与共。
2. 给:赠与。与人方便。
3. 交往,友好:相与。与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4. 〔与其〕比较连词,常跟“不如”、“宁可”连用。
5. 赞助,赞许:与人为善。
yù1. 参加:参与。与会。
yú1. 同“欤”。
与选贤与能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