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钞
拼音: | bǎo chāo |
注音: | ㄅㄠˇ ㄔㄠ |
宝钞的意思
词语解释:
宝钞
(1) 古时指纸币,即元、明、清代发行的一种纸币,如“至元通行宝钞”,“大明通行宝钞”、“大清宝钞”
英
引证解释:
⒈ 元、明、清三代发行的一种纸币。 元世祖中统元年十月始行“中统宝钞”,面值自十文至二贯文,共九等。 至元二十四年发行“至元通行宝钞”,自五文至二贯文,共十一等。 明洪武八年发行“大明通行宝钞”,自一百文至一贯,共六等,流行一百多年。 清咸丰三年,亦曾发行“大清宝钞”。参阅《元史·食货志一》、《明史·食货志五》、《清史稿·食货志五》。
国语词典:
一种元、明发行的纸币。元世祖时制造中统宝钞,后又发行至元通行宝钞。明洪武时设宝钞提举司,制造大明宝钞。
网络解释:
宝钞
字义分解
- 拼音bǎo
- 注音ㄅㄠˇ
- 笔划8
- 繁体寶
- 五笔PGYU
- 五行火
(1)(名)珍贵的东西:献~|~塔|~物|粮食是~中之~。
(2)(形)珍贵的:~刀|~卷|~眷|~典|~剑。
(3)(名)旧时的一种赌具;方形;多用牛角制成;上有指示方向的记号。参看〔压宝〕。
(4)敬辞;旧时用于称别人的家眷、铺子等:~眷|~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