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枝
拼音:liǔ zhī
注音:ㄌ一ㄡˇ ㄓ

柳枝的意思

词语解释:

1.柳树的枝条。 2.古乐府曲调名。又称《杨柳枝》。 3.词调名。又称《杨柳枝》。盖由乐府横吹曲《折扬柳》演变而来。有三体:(1)单调,二十八字,四句,句七字。平韵。形似七言绝句,声律较灵活,平仄不拘定。前蜀牛峤《柳枝》词五首即用此调。(2)双调,四十字。上﹑下片各以七﹑三﹑七﹑三字为句。平韵。前蜀张泌《柳枝》词即三﹑七﹑三字为句,共三十二实字;另在第一﹑二﹑四句之下各加和声(亦称"和歌")"柳枝",共十二虚字,合为四十四字。参阅清万树《词律》卷一。 4.词曲歌唱时的和声,无义。 5.侍姬名。唐韩愈侍姬之名。 6.侍姬名。唐白居易侍姬小蛮善舞,腰似柳枝,樊素善歌《杨柳枝》,因以为两人的昵称。

引证解释:

⒈ 柳树的枝条。

唐岑参《送怀州吴别驾》诗:“灞上柳枝黄,壚头酒正香。”
元贯云石《殿前欢》曲:“夜啼乌,柳枝和月翠扶疎。”
《红楼梦》第二六回:“不期这一哭,那些附近的柳枝花朵上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巴金《抹布集·第二的母亲》:“白的衣服、红的净水瓶、绿的柳枝,我都记得很清楚。”

⒉ 古乐府曲调名。又称《杨柳枝》。 后蜀何光远《鉴诫录·亡国音》:“《柳枝》者,亡隋之曲。

煬帝将幸江都,开汴河,种柳……有是曲也。”
宋张先《武陵春》词:“看著娇妆听《柳枝》,人意觉春归。”

⒊ 词调名。又称《杨柳枝》。盖由乐府横吹曲《折扬柳》演变而来。有三体:(1)单调,二十八字,四句,句七字。平韵。形似七言绝句,声律较灵活,平仄不拘定。 前蜀牛峤《柳枝》词五首即用此调。(2)双调,四十字。上、下片各以七、三、七、三字为句。平韵。 前蜀张泌《柳枝》词即三、七、三字为句,共三十二实字;另在第一、二、四句之下各加和声(亦称“和歌”)“柳枝”,共十二虚字,合为四十四字。参阅清万树《词律》卷一。

⒋ 词曲歌唱时的和声,无义。

宋朱敦儒《柳枝》词:“江南岸(柳枝), 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

⒌ 侍姬名。 唐韩愈侍姬之名。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韩愈﹞老有二妓,号絳桃、柳枝。”

⒍ 侍姬名。 唐白居易侍姬小蛮善舞,腰似柳枝, 樊素善歌《杨柳枝》,因以为两人的昵称。

唐白居易《别柳枝》诗:“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
唐白居易《对酒有怀寄李十九郎中》诗:“往年江外抛桃叶,去岁楼中别柳枝。”
自注:“樊蛮也。”

国语词典:

柳树的枝条。

网络解释:

柳枝 (柳树的枝条)

  • 柳枝出自《本草纲目拾遗》。《纲目》: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苏恭所说为是。按《说文》云,杨,蒲柳也;从木易声。又《尔雅》云,杨,蒲柳也;旄,泽柳也;柽,河柳也。观此,则杨可称柳,柳亦可称杨,故今南人犹并称杨柳。杨柳纵横倒顺,插之皆生。春初生柔夷、即开黄蕊花,至春晚叶长成后,花中结细黑子,蕊落而絮出如白绒,因风而飞。其嫩芽可作饮汤。
    • 1、柳枝被春风吹拂着,轻轻地摆动起来。
    • 2、柳枝儿细,柳枝儿长,千丝万缕总是春。
    • 3、柳枝吐出鲜嫩的绿芽,迎接春姑娘的到来。
    • 4、春风吹拂着杨柳,细长的柳枝有如一帘绿色的窗帘在左右摆动。
    • 5、我喜欢春天,因为春天吹绿了小草,吹嫩了柳枝,给大地带来了新生的希望。
    • 6、河岸边的柳枝随风摇摆想一个天生的舞蹈者绽放青春的光芒。

    字义分解

    • 拼音liǔ
    • 注音ㄌㄧㄡˇ
    • 笔划9
    • 繁体
    • 五笔SQTB
    • 五行

    (1)(名)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

    (2)(名)二十八宿之一。

    (3)(名)(Liǔ)姓。

    • 拼音zhī
    • 注音ㄓ,ㄑㄧˊ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SFCY

    [ zhī ]

    1. 由植物主干上分出来的茎条:树枝。枝干(gàn )。竹枝。节外生枝。枝柯。枝节(a.由一件事生发的其他问题;b.细碎的,不重要的)。

    2. 量词,指杆形的:一枝铅笔。

    3. 古同“支”,支持,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