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郎
拼音: | lì bù láng |
注音: | ㄌ一ˋ ㄅㄨˋ ㄌㄤˊ |
吏部郎的意思
词语解释:
古官名。
引证解释:
⒈ 古官名。 东汉置吏部郎中,主管选举。或称为“吏部郎”。后代因之。
引《晋书·毕卓传》:“太兴末,为吏部郎。”
《资治通鉴·齐明帝永泰元年》:“上赏谢朓之功,迁尚书吏部郎。”
胡三省注:“《唐六典》曰:吏部郎,职在选举。 魏晋用人,妙於时选,其诸曹郎功高者,迁吏部郎,歷代品秩皆高於诸曹郎。”
字义分解
- 拼音lì
- 注音ㄌㄧˋ
- 笔划6
- 繁体吏
- 五笔GKQI
- 五行金
(1)(名)旧社会没有品级的小公务人员:胥~。
(2)(名)旧社会泛指官吏:大~|酷~。
- 拼音bù
- 注音ㄅㄨˋ
- 笔划10
- 繁体部
- 五笔UKBH
- 五行水
(1)(名)部分:内~。
(2)(名)某些机关的名称或机关企业中按业务而分的单位:外交~|门市~。
(3)(名)军队(连以上)等的领导机构或其所在地:司令~。
(4)(名)指部队。
(5)(动)〈书〉统辖;统率:所~。
(6)(量)用于书籍、影片等:两~字典。
(7)〈方〉(量)用于机器或车辆:两~汽车。
(8)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