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过其实
拼音:yán guò qí shí
注音:一ㄢˊ ㄍㄨㄛˋ ㄑ一ˊ ㄕˊ
词性: 动词成语

言过其实的意思

词语解释:

言过其实yánguò-qíshí

(1) 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

exaggerate overstate;be more apparent than real

(2) 后亦指说话过分,不符合事实

引证解释:

⒈ 言辞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

《三国志·蜀志·马良传》:“先主临薨,谓亮曰:‘ 马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后世多指说话夸张失实。 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孝文帝》:“凡此十餘事,皆俗人所妄传,言过其实。”
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上:“巴蜀风物之盛,或者言过其实。”
《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且住!説书的这话有些言过其实!”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一章:“他被梁大老汉言过其实的话吓唬住了。”

国语词典:

语本《管子.心术上》:「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此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指言辞虚妄夸大,与事实不相符。

网络解释:

言过其实

  • 言过其实(yán guò qí shí)是一个中国汉语成语,作谓语、定语,实:实际。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出自《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 1、我若不言过其实夸张些,你们会紧张吗?
    • 2、我觉得他的说法言过其实,不尽可信。
    • 3、孤立的,因此他们为了能最大程度脱离自己与气候改变的关系,就言过其实的说些气候变化的方方面面。
    • 4、显然,所有说"过去的互联网已死"的报道都言过其实了。
    • 5、事情并未如传说严重,媒体报导言过其实
    • 6、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说法有一些言过其实了。

    字义分解

    • 拼音yán
    • 注音ㄧㄢˊ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YYYY
    • 五行

    (1)(名)话:~语|语~|格~。

    (2)(动)说:~之有理|畅所欲~。

    (3)(量)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诗。

    (4)姓。

    • 拼音guò,guo,guō
    • 注音ㄍㄨㄛˋ,ㄍㄨㄛ,ㄍㄨㄛ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FPI

    guò

    1.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过江。过账。过程。过渡。过从(交往)。经过。

    2.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过秤。过磅。过目。

    3. 超出:过于。过度(dù)。过甚。过奖(谦辞)。过量(liàng)。过剩。过犹不及。

    4.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过电影。

    5.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过一过。

    6.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过儿。

    7. 错误:过错。记过。

    guo

    1.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过。用过。

    2. 用在动词后,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拿过来。走过去。

    guō

    1. 姓。

    • 拼音
    • 注音ㄑㄧˊ,ㄐㄧ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ADWU
    • 五行

    1.  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其所。莫名其妙。三缄其口。独行其是。自食其果。

    2.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其他。其余。其次。文如其人。名副其实。言过其实。

    3.  那里面的:其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4.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其如是,熟能御之?”

    5.  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其如土石何?”

    6.  词尾,在副词后:极其快乐。大概其。

    • 拼音shí
    • 注音ㄕˊ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PUDU
    • 五行

    (1)(动)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心儿的铁球。

    (2)(形)真实;实在:~话~说。

    (3)(名)实际;事实:传闻失~。

    (4)(名)果实;种子:开花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