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愿
拼音:fā yuàn
注音:ㄈㄚ ㄩㄢˋ

发愿的意思

词语解释:

发愿fāyuàn

(1) 佛家语。发下宏大的渡世心愿。后指表明心愿或愿望;起誓

vow

引证解释:

⒈ 佛教语。谓普度众生的广大愿心。后亦泛指许下愿心。

《法华经·提婆达多品》:“於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於无上菩提,心不退转。”
唐白居易《香山寺新修经藏堂记》:“先是, 乐天发愿修香山寺,既就,迨今七八年。”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还待要花言巧语将咱骗,你恰纔个焚香拜告青天,深深顶礼亲发愿。”
《西游记》第五八回:“就是发愿斋僧的,也斋不着这等好人!”
《花月痕》第八回:“后来痴珠解馆, 心印以心疾,发愿朝山,航南海,涉峨嵋。”

⒉ 表达愿望。

明梁辰鱼《步步娇·秋日别情》套曲:“重发愿,愿年年相见,胜似今年。”
鲁迅《坟·我之节烈观》:“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⒊ 指表示决心。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大娘子大怒,发愿必要置妾死地。”
《新华文摘》1981年第9期:“他发愿,要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身于祖国鸟类的研究,为中华民族出气争光。”

国语词典:

请求神灵协助达成心愿或愿望时所许的酬谢。《文明小史.第三七回》:「今见他要回去,觉得绝了出洋的指望,便就发愿合他一同到山东去,慕政大喜。」也作「发心」。

网络解释:

发愿

  • 佛教语。谓普度众生的广大愿心。后亦泛指许下愿心。
  • 发愿 - 词语释义
  • 发起誓愿之意。又作发大愿、发愿心、发志愿、发无上愿。总指发求佛果菩提之心(菩提心);别指完成净土,以救济众生之心(即誓愿)。盖菩萨所发之愿,有总愿、别愿、净土成佛愿、秽土成佛愿等,种类甚多。于净土宗,誓愿往生净土者发遣自己修善,此发愿往生之心,称为回向发愿心。唐代善导于观经疏玄义分解释六字名号(南无阿弥陀佛),称南无有发愿回向之意。亲鸾谓此乃阿弥陀佛发救度众生之愿,而为众生得救之因;或解作遵行释迦、弥陀二尊之发遣招唤,而欲生于净土之心。
  • 发愿 - 大体分类
  • 又愿心大体可分为二:(一)发求菩提之愿,(二)发度化有情之愿。又四弘誓愿、十大愿皆属于发愿。此外,有关修善作福等皆须先发愿,而记其趣旨之文称为发愿文,又作愿文、誓愿文。如南朝梁代沈约之千僧会愿文、隋代智者大师之发愿文、善导之发愿文等皆是。
  •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希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乔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那楼陀,如是等诸大弟子。
    • 1、天灾一过,很多善长就回复正常面目;但依然发愿:那些为别人动过的心,能改变我们的相。种子播下,不在天灾人祸时才会开花,“福”才会没有白费那一场祸。
    • 2、岁月依旧一双洞悉的眼看炊烟远了硝烟任凭世人发愿千万不置一言。
    • 3、即使到现在,对我来说,为了一切有情众生而发愿证悟的这个概念或心态。
    • 4、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这里是潜溪寺,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
    • 5、汝肯发愿免偿,则阴曹销籍,来生拜赐多矣。
    • 6、高天厚地岂能酬,粉骨碎身何足报!兄弟同心,登五台而发愿

    字义分解

    • 拼音fā,fà
    • 注音ㄈㄚ,ㄈㄚˋ
    • 笔划5
    • 繁体發、髮
    • 五笔NTCY
    • 五行

    1. 交付,送出:分发。发放。发行(批发)。

    2. 放,射:发射。百发百中。焕发。

    3. 表达,阐述:发表。发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发。

    4. 散开,分散:发散。

    5. 开展,张大,扩大:发展。发扬。

    6. 打开,揭露:发现。发掘。

    7. 产生,出现:发生。发愤。奋发。

    8.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澎涨:发面。

    9. 显现,显出:发病。发抖。发憷。

    10. 开始动作:发动。

    11. 引起,开启:启发。发人深省。

    12. 公布,宣布:发布。发号施令。

    13.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1.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发。鬓发。怒发冲冠。

    • 拼音yuàn
    • 注音ㄩㄢˋ
    • 笔划14
    • 繁体
    • 五笔DRIN
    • 五行

    (1)(名)愿望。

    (2)(动)愿意:还~|宁~。

    (3)(名)心愿:祝~|两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