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散
拼音: | xiāo sàn |
注音: | ㄒ一ㄠ ㄙㄢˋ |
萧散的意思
词语解释:
1.犹萧洒。形容举止﹑神情﹑风格等自然,不拘束;闲散舒适。
引证解释:
⒈ 犹萧洒。形容举止、神情、风格等自然,不拘束;闲散舒适。
引《西京杂记》卷二:“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復与外事相关。”
唐张九龄《林亭咏》:“从兹果萧散,无事亦无营。”
宋曾巩《招隐寺》诗:“我亦本萧散,至此更怡然。”
清方苞《重建润州鹤林寺记》:“佛之理吾不信,而窃喜其教,絶婚宦,公货财,布衣疏食,随地可安,士之萧散孤介,而不欲违其本心者,往往匿跡於其中。”
⒉ 消散;消释。
引《晋书·恭帝纪论》:“虽有手握戎麾,心存旧国,迴首无良,忽焉萧散。”
唐皎然《送大宝上人归楚山》诗:“独鹤翩翻飞不定,归云萧散会无因。”
明刘基《自天章入城作》诗:“烦襟得萧散,似欲忘覉旅。”
⒊ 萧条;凄凉。
引南朝梁何逊《和司马博士咏雪》:“萧散忽如尽,徘徊已復新。”
唐韦应物《独游西斋寄崔主簿》诗:“秋斋正萧散,烟水易昏夕。”
宋苏轼《和李太白》:“野情转萧散,世道有翻覆。”
清曹寅《宿金氏园亭》诗:“萧散人问意,孤云第几峰。”
国语词典:
闲散。
网络解释:
萧散
萧散 (汉语词汇)
- 1、一个开小相馆维持家业的中年男人,偏就在市井喧哗的棚庐里画出了野逸萧散的禅画。
- 2、总之,元代诗文追求的雍容平易、萧散高致、淡雅光洁,是理学家外圆内方人格追求的体现:在儒雅闲静的背后,深藏着孤介不倚、凛然难犯的君子之性。
- 3、他的画风沉静萧散而富于逸趣,糅文人式的放逸情趣于严静的法度气局,寓哲理性的时代思考于简淡的表现方式,以强烈并新颖的历史意蕴而独树一帜。
- 4、所以,陈设中将处处透出一种萧散恬淡的心境,结合明代士大夫宅园内读书藏书、宴游赋诗、啜茗博古、灌园溉蔬的特点,设文人藏书楼、书画斋等。
- 5、总观全图,气势俊迈,风神萧散,有傲然挺立之概。
- 6、杨坤如自领文武,学张良九里山吹萧散项羽八千子弟兵,于城楼设宴,敲锣打鼓,吹拉弹唱,镇定自若。
字义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