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饥号寒
拼音:tí jī háo hán
注音:ㄊ一ˊ ㄐ一 ㄏㄠˊ ㄏㄢˊ
词性: 成语

啼饥号寒的意思

词语解释:

啼饥号寒tíjī-háohán

(1) 因饥寒交迫而啼哭

cry from hunger and cold;cry in hunger and cold

(2) 形容饥寒交迫、生活极端困苦

live in hunger and cold;be poverty-stricken

引证解释:

⒈ 形容贫困之极。

语出唐韩愈《进学解》:“冬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某太医》:“少子亦不肖,遂落魄,啼饥号寒,迄今不止云。”
鲁迅《三闲集·在钟楼上》:“故‘花呀月呀’,不出于啼饥号寒者之口。”

国语词典:

因饥饿寒冷而啼哭。语本唐.韩愈〈进学解〉:「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形容饥寒交迫,极为贫困。清.王晫《今世说.卷七.贤媛》:「宗定九,少时奉母陈,家居,值岁凶,啼饥号寒。」

网络解释:

啼饥号寒

  • 啼饥号寒(tí jī háo hán)是一个汉语成语,解释为啼:哭;号:叫。因为饥饿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
    • 1、旧社会的农民常常啼饥号寒
    • 2、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的人民仍然过着啼饥号寒的生活。
    • 3、贫民窟里百姓们过着啼饥号寒的生活。
    • 4、每逢灾年,这一带的百姓啼饥号寒,景况十分悲惨。
    • 5、解放前,劳动人民天天挣扎在死亡线上,啼饥号寒,受尽苦难。
    • 6、我也不能附议清谈,一头文章做得花团锦簇,叫百姓们啼饥号寒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ㄊㄧˊ
    • 笔划12
    • 繁体
    • 五笔KUPH
    • 五行

    (1)(动)出声的哭。

    (2)(动)(某些鸟兽)叫。

    • 拼音
    • 注音ㄐㄧ
    • 笔划5
    • 繁体飢、饑
    • 五笔QNMN

    (1)饿:~餐渴饮|如~似渴。

    (2)(名)饥荒:大~。

    • 拼音hào,háo
    • 注音ㄏㄠˋ,ㄏㄠˊ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KGNB
    • 五行

    hào

    1. 名称:国号。年号。字号。

    2. 旧指名和字以外的别号: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3. 记号,标志:信号。暗号。

    4. 排定的次序或等级:编号。号码。

    5. 扬言,宣称:号称。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

    6. 指某种人员:病号。伤号。

    7. 标上记号:号房子。把这件东西号上。

    8. 号令,命令:发号施号令。号召。

    9. 军队或乐队里所用的西式喇叭:吹号。号兵。

    10. 量词,用于人数:昨天去了几十号人。

    háo

    1. 拖长声音大声呼叫:呼号。号叫。

    2. 大声哭:哀号。号丧。号啕大哭。

    • 拼音hán
    • 注音ㄏㄢˊ
    • 笔划12
    • 繁体
    • 五笔PFJU
    • 五行

    (1)(形)冷(跟‘暑’相对):~冬|~风|天~地冻|受了一点~。

    (2)(形)害怕;畏惧:心~|胆~。

    (3)(形)穷困:贫~|~素(旧时形容穷苦的读书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