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诒伊戚
拼音:zì yí yī qī
注音:ㄗˋ 一ˊ 一 ㄑ一
词性: 成语

自诒伊戚的意思

词语解释:

自寻烦恼;自招灾殃。

引证解释:

⒈ 自寻烦恼;自招灾殃。见“自詒伊戚”。

《诗·小雅·小明》:“心之忧矣,自詒伊戚。”
亦作“自詒伊慼”、“自貽伊戚”。 《左传·宣公二年》:“乌呼,我之怀矣,自詒伊慼,其我之谓矣。”
晋裴启《语林》:“胡毋彦国至相州,坐厅事断官事。尔时三秋中傍摇扇视事;其儿子先从容顾谓曰:‘ 彦国復何为自貽伊戚?’”
金王若虚《臣事实辨上》:“汉党錮诸公,既无申屠蟠之高识,而自貽伊戚。”
清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思篇三十三》:“又安知非欲秦知虽有可兴之势,要当如穆公自知其过,倾心耆老,不可力征经营,自貽伊戚耶?”

国语词典:

自己招致祸患。《诗经.小雅.小明》:「心之忧矣,自诒伊戚。」也作「自贻伊戚」。

网络解释:

自诒伊戚

  • 成语故事
  •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首诗描写一个因公外出办事的官员恋家的故事:他在二月份被派往西方处理政事,在遥远的地方心里老是惦记家乡的亲人,从播种时节一直忙到收获季节还不能回家,心里堆积着无限的烦恼。
  • 自诒伊戚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ㄗˋ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THD
    • 五行

    (1)(代)自己:~爱|~备|~便|~费|~供|~家|~荐|~救|~勉|~弃|~谦|~强|~杀|~述|~诉|~习|~信|~省|~许|~选|~学|~专|~足|~不量力|~掘坟墓|~鸣清高|~投罗网|~我批评|~言~语|~作聪明。

    (2)(副)自然;当然:~不待言|~当努力|~有公道。

    (3)(介)从;由:~古|~外|~小|~远而近。

    • 拼音yí,dài
    • 注音ㄧˊ,ㄉㄞˋ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YCKG
    • 五行

    1. 传给:诒训。

    2. 赠与,给与:“诒尔多福。”

    dài

    1. 欺诈:骨肉相诒。诒骗。

    • 拼音
    • 注音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WVTT
    • 五行

    1.  彼,他,她:伊说。伊人(那个人,多指女性)。

    2.  文言助词:下车伊始。伊谁之力?伊于胡底(到什么地步为止,不堪设想的意思)。

    3.  姓。

    • 拼音
    • 注音ㄑㄧ
    • 笔划11
    • 繁体
    • 五笔DHIT
    • 五行

    (1)(名)亲戚。

    (2)(名)姓。

    (3)(形)忧愁;悲伤。

    (4)(名)古代像斧一样的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