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
拼音:kǎi shū
注音:ㄎㄞˇ ㄕㄨ
词性: 名词

楷书的意思

词语解释:

楷书kǎishū

(1) 汉字字体的一种,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

regular script

引证解释:

⒈ 汉字书体之一种。又称正书、真书、正楷。由隶书演变而成。以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东汉,通行至今。 唐以前,楷书亦兼指八分书与隶书。

《法书要录》卷七引唐张怀瓘《书断·八分》:“﹝八分﹞本谓之楷书。楷者,法也,式也,模也。”
唐白居易《游悟真寺》诗:“素屏有楷书,墨色如新乾。”
明瞿佑《归田诗话·虞伯生草诏》:“﹝虞伯生﹞两目由是丧明,不復能楷书。”
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今人言楷书,皆知其义为楷法。”

⒉ 指楷书吏。

宋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二》:“中书检正官,不置吏人,每房给楷书一人録净而已。”
宋马永卿《嬾真子》卷一:“唐秘书省吏凡六十七人,典书四人、楷书十人、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

国语词典:

一种汉字书体。初指笔画平直,端正工整的字体,唐宋以后专指由隶书演变而来的正体书法。与隶书的主要区别为省略尾部的挑笔。约起源于后汉,至魏完备成体,通行至今。

网络解释:

楷书

  •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 楷书也是一种官名。《新唐书·百官志二》记中书省史馆有楷书二十人,写国史楷书十八人。楷书作为官名也称作楷书手,掌缮写之事,在同一机构中并置,因具体分工有所不同。《通典·职官二十二》记楷书手为流外勋品官。宋代无楷书手之称,惟称楷书。
    • 1、他的楷书既整又漂亮。
    • 2、在这些照片的最上方,用硬郎的楷书,大气的写着“不存在的英雄,亘古不朽,永世长存!”。
    • 3、碟心绘婴戏图,人物生动传神,底书“大清雍正年”六字青花楷书款。
    • 4、此次展示李啸信笺小字数十帧,书体有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均为今年所作。
    • 5、王辉站在天然居门口时也是惊叹不已,三层高砖木楼很是壮观,天然居三个镏金的楷书苍劲有力,虽然认不清落款是何人所写,但古朴大气之风还是迎面而扑来。
    • 6、第六书体诞生,结束了行书体、草书体、隶书体、篆书体和楷书体五种书体统治中国书坛几千年的历史局面,开创了中国书法的新纪元。

    字义分解

    • 拼音kǎi,jiē
    • 注音ㄎㄞˇ,ㄐㄧㄝ
    • 笔划13
    • 繁体
    • 五笔SXXR
    • 五行

    kǎi

    1. 法式,模范:楷模。楷范。楷则。楷式。

    2. 汉字的一种书体:楷书。正楷。小楷。楷体。

    jiē

    1. 落叶乔木,木材可制器具,种子可榨油,树皮和叶子可制栲胶。亦称“黄连木”。

    • 拼音shū
    • 注音ㄕㄨ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NNHY

    (1)(动)写字;记录;书写:大。振笔直

    (2)(名)字体:隶~。

    (3)(名)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

    (4)(名)书信:家~。

    (5)(名)文件: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