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帖
拼音: | fǎ tiè |
注音: | ㄈㄚˇ ㄊ一ㄝˋ |
法帖的意思
词语解释:
名家书法的范本。
寺庙主持所出的文书、信函。
引证解释:
⒈ 名家书法的范本。
引宋曹士冕《法帖谱系·杂说上》:“太宗皇帝时,尝遣使购募前贤真蹟,集为法帖十卷,鏤板而藏之。”
明张居正《拟日讲仪注疏》:“或看字体法帖,随意写字一幅,不拘多少。”
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二王帖》:乃南宋丹阳许开所刻,世不多见,所传皆吴江重刻本也。前有右军、大令像,取诸法帖中二王书,鉤摹上石,而逐帖释文於后。”
⒉ 寺庙主持所出的文书、信函。
引《水浒传》第六回:“师兄多时不曾有法帖来。”
《水浒传》第六回:“次早, 清长老陞法座,押了法帖,委智深管菜园。”
国语词典:
供人临摹或欣赏的名人书法拓印本。
网络解释:
法帖
- 1、从宋代开始,把前人著名书迹摹刻拓印下来,以便流传,称之为“法帖”。
- 2、者姓氏,所记宋徽宗时内府所藏名家法帖,首列帝王诸书为一卷,次列篆隶为一卷,次列正书为四卷,次列行书为六卷,次列草书为七卷,末列分书为一卷,后附制诰。
- 3、如果你用现在的羊毫笔去临习宋人以前的法帖,肯定很难奏效,即使临习也缺少古人的那种精神。
- 4、临行书,二王当然是不二法帖,通临了一遍,总感觉不得其法。
- 5、习惯晚饭后,翻捡摩挲王蘧常先生法帖书刊,或择糙纸羊毫,搦管迂行临习“蘧字”以消长夜。
- 6、火影之鸣人忍法帖最新章节试阅。
字义分解
- 拼音fǎ
- 注音ㄈㄚˇ
- 笔划8
- 繁体法
- 五笔IFCY
- 五行水
(1)(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强制遵守的法律、指令、条例等行为规则的总称:宪~。
(2)(名)方法、方式:写~。
(3)(名)标准样子;可以模仿的:取~。
(4)(名)佛教的教义;也泛指佛教和道教的:~术。
(5)姓。
(6)(动)效法:~后王。
与法帖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