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
拼音:táo qì
注音:ㄊㄠˊ ㄑ一ˋ
词性: 名词

陶器的意思

词语解释:

陶器táoqì

(1) 用粘土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于 950—1165°C下烧制而成的物品,为多孔、不透明的非玻璃质,通常上釉,也有不上釉的

pottery;earchenware

引证解释:

⒈ 用黏土烧制的器皿。质地比瓷器粗糙,通常呈黄褐色。也有涂上别的颜色或彩色花纹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大量出现。现代用的陶器大多涂上粗釉。

《礼记·月令》:“﹝仲冬之月﹞陶器必良,火齐必得。”
唐赵璘《因话录·徵》:“兵察帝主院中茶,茶必市蜀之佳者,贮于陶器,以防暑湿。”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二章第二节:“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在向自然界斗争中的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

国语词典:

以陶土烧制成的器物。坯质不透明,具吸水性,经摄氏八百度至一千度温度培烧。成品质地较为粗糙,叩之声音混浊不清。可分为细陶和粗陶,无釉或有釉。随陶土成分和培烧温度的差异,坯体呈白、青、褐、棕等颜色。陶器在新石器时代大量出。

如:「陶器的形制、花纹等特征常是考古学上重要断代依据。」

词语翻译

英语
pottery
德语
Geschirr (S)​, Irdengut (S)​, Keramik (S)​, Töpferei (S)​, Töpferware (S)​, Tongeschirr (S)​
法语
poterie

网络解释:

陶器

  •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在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收藏。
  •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
    • 1、此类陶鬲是商代当地人使用的器型,通过这件陶器推测,墓主人很可能是宝鸡地区姜戎人的后裔。
    • 2、早在新石器时代,古代中国人便用天然漆对陶器和木制乐器进行彩绘。
    • 3、紫砂陶器的生产,仍需沿用传统的方式。
    • 4、在岛上及船上的活动有拉大缸表演,世界陶艺杂志展,外岛古陶器展及古陶址访问。
    • 5、艾维斯说,这个地下墓地里有一个木制的平台,上面放有许多人类的骨头和陶器
    • 6、她处理问题就像是在玩儿拼图游戏,而那些太平洋沿岸出土的陶器碎片就是她的原材料。

    字义分解

    • 拼音táo,yáo
    • 注音ㄊㄠˊ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BQRM

    táo

    1. 用黏土烧制的器物:陶俑。陶粒。陶瓷。陶管。陶器。

    2. 制造陶器:陶冶。陶铸。

    3. 喻教育、培养:陶化。陶育。陶染。熏陶。

    4. 快乐的样子,使快乐:陶然。陶醉。陶陶。

    5. 古同“淘”,洗。

    6. 姓。

    yáo

    1. 通“窑”。窑灶。

    • 拼音
    • 注音ㄑㄧˋ
    • 笔划16
    • 繁体
    • 五笔KKDK
    • 五行

    (1)(动)用具:瓷~|木~|~物。

    (2)(名)器官:消化~。

    (3)(名)度量;才能:~量|大~晚成。

    (4)(动)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