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tāo guāng |
注音: | ㄊㄠ ㄍㄨㄤ |
韬光的意思
词语解释:
2.比喻隐藏声名才华。南朝 梁 萧统《<陶渊明集>序》:“圣人韜光,贤人遯世。”元 谷子敬《城南柳》第三折:“学 子陵 遁跡在 严滩,似 吕望 韜光在 渭川。”鲁迅《且介亭杂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韜光里巷,处之怡然。”
3.唐 代名僧,蜀 人,能诗,住 杭州 灵隐寺,与郡守 白居易 为诗友。穆宗 长庆 年间,于 灵隐山 西北 巢枸坞 筑寺,后人名之 韬光寺,亦省称 韬光。清 周準《宿灵隐寺梵香阁晓起眺望》诗:“行当访 韜光,直上松云顶。”张昭汉《绝句十二首和先君韵》之四:“竹杖芒鞋任所适,朝游 灵隐 暮 韜光。”
4.郑板桥所著七言诗。
引证解释:
⒈ 敛藏光采。
引汉孔融《离合作郡姓名字诗》:“玟璇隐曜,美玉韜光。”
唐韩偓《元夜即席》诗:“桂兔韜光云叶重,烛龙衔耀月轮明。”
⒉ 比喻隐藏声名才华。
引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圣人韜光,贤人遯世。”
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三折:“学子陵遁跡在严滩,似吕望韜光在渭川。”
鲁迅《且介亭杂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韜光里巷,处之怡然。”
⒊ 唐代名僧, 蜀人,能诗,住杭州灵隐寺,与郡守白居易为诗友。 穆宗长庆年间,于灵隐山西北巢枸坞筑寺,后人名之韬光寺,亦省称韬光。
引清周準《宿灵隐寺梵香阁晓起眺望》诗:“行当访韜光,直上松云顶。”
张昭汉《绝句十二首和先君韵》之四:“竹杖芒鞋任所适,朝游灵隐暮韜光。”
国语词典:
藏匿光芒。比喻人隐藏才能而不外露。
网络解释:
韬光 (汉语词汇)
- 1、小王几年来韬光养晦,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 2、想当年楚庄王韬光养晦,在春秋争霸之战中,一鸣惊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 3、我们不提倡反衣狐裘,韬光养晦,而提倡毛遂自荐,敢为天下先。
- 4、想知道一个男人如何去运用韬光养晦,如何“扮猪吃老虎”。
- 5、茫茫人生旅途,风雨侵袭挡不住。要进退有据,伸屈自如;要弯儿不折,曲而不断;要韬光养晦,笑傲人生。祝你:历经风雨后的人生旅途布满彩虹!
- 6、呵呵,李师侄不仅仅年轻有为,而且博闻强记,远超寻常弟子!看来平日里,你都应该是在韬光养晦,积蓄实力才对。
字义分解
- 拼音tāo
- 注音ㄊㄠ
- 笔划14
- 繁体韜
- 五笔FNHV
- 五行火
(1)(名)〈书〉弓或剑的套子。
(2)(名)〈书〉(动)比喻隐藏。
(3)(名)〈书〉(名)兵法:~略|六~。
- 拼音guāng
- 注音ㄍㄨㄤ
- 笔划6
- 繁体光
- 五笔IQB
(1)(名)通常指照耀在物体上、使人能看见物体的那种物质;如太阳光、灯光、月光等。可见光是波长7。7×10…5厘米到4×10…5厘米的电磁波。此外还包括看不见的红外光和紫外光。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每秒约三十万公里。因为光是电磁波的一种;所以也叫光波;在一般情况下光沿直线传播;所以也叫光线。参看〔红外线〕、〔紫外线〕。
(2)(名)景物:风~|春~明媚。
(3)(名)光彩;荣誉:为国增~。
(4)(名)敬辞;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临|~顾。
(5)(动)光大:~前裕后。
(6)(形)明亮:~明|~泽。
(7)(形)光滑;光溜:磨~|这种纸很~。
(8)(副)一点不剩;全没有了;完了:精~|用~|把敌人消灭~。
(9)(动)(身体)露着:~膀子|~着头。
(10)(副)只;单:任务这么重;~靠你们两个人恐怕不行。
(11)(Guānɡ)姓。